在胎儿期患有先天疾病的孩子多会早产或被引产。怎么样让这些小生命在胎儿期就能得到帮助,获得支持和力量,从而顺利降生、健康成长,是当前妇产科医生们努力的新方向。
3月25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给曾在胎儿期患乳糜胸的早产儿瑜儿穿上家人新带来的衣服,包好红色的襁褓。两个月大的瑜儿蹬蹬小腿,目光明亮。
这一天是瑜儿出院的日子,宝贝妈妈郁女士抱着瑜儿,和爱人一起,在医院产科中心、儿科、超声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胸外科等多学科团队的17位医护人员簇拥下,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医院产科中心、儿科、超声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胸外科等多学科团队一同护送患儿出院,孩子父母为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3月25日,父母在NICU接到孩子,“咱们回家了!”
为患儿创造宫内成长条件
郁女士今年43岁,瑜儿是她迎接的第二个小生命。怀孕后,她一直在医院规律产检,早孕期产检顺利。没想到,今年年初,意外突然降临。
郁女士回忆:“今年1月6日,27周左右的例行超声检查时,医生发现孩子右侧胸腔有大量积液,心脏明显受压。产科马上安排羊水穿刺、胎儿胸腔积液穿刺,最终诊断为少见的胎儿乳糜胸。”乳糜胸是胎儿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淋巴液渗漏和积聚,大量的积液会严重压迫心脏,很快将引起心脏功能衰竭,胎死宫内风险大;积液引发的肺脏持续严重受压也不利于胎儿的肺发育和肺功能成熟。
一周后,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情况进一步恶化,瑜儿出现了腹水、水肿等心衰表现,病情危重。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医生们认为此时胎儿孕周尚小,若终止妊娠将新生儿娩出后进行对症治疗,早产并发症加上先天性乳糜胸将令孩子的后期治疗非常困难。
于是,产科团队选择了宫内治疗。“宫内治疗是当前的最新技术趋势。过去孕检发现胎儿状况不好时,只能对孕妇进行干预,胎儿大多很难健康长大。这几年,我们一直希望将干预措施提前,让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就能得到一些生命支持。”医院妇产科副教授蒋宇林说,“一方面要尽可能让胎儿多留在妈妈子宫里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帮子宫里的胎儿解决问题、促进成长。”
为给瑜儿创造宫内成长的条件,产科团队提出超声下胎儿胸膜腔-羊膜腔分流术的方法。“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母亲子宫里接受手术,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将胸水腹水引流到羊水中,减轻积液对心肺的压迫,帮助胎儿渡过危险期。”蒋宇林介绍。
这一过程必须多学科协作。以麻醉环节为例,麻醉科副主任裴丽坚决定采用全身麻醉方式,通过胎盘将麻醉药同时输送给母体和胎儿。
“过去麻醉主要是针对孕妇,而这次手术不仅要给妈妈麻醉,还要通过胎盘给宝宝做好麻醉。只有保证宝宝不乱动,我们才能把引流管穿过子宫,进入孩子胸腔,把积液引流出来。同时,孩子胸腔里的积液不能直接导出妈妈体外,而是要引流回羊水之中,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蒋宇林说。
1月25日下午,医院手术室内,在产科中心主任刘俊涛教授指导下,蒋宇林与超声医学科副教授孝梦甦、产科主治医生吕嬿全神贯注进行超声引导下胎儿右侧胸膜腔-羊膜腔分流术手术操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一周复查显示胎儿右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发育正常。
产科副教授蒋宇林(右二)、超声医学科副教授孝梦甦(左一)等密切配合,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右侧胸膜腔-羊膜腔分流术手术操作
保护孩子闯过重重难关
2月11日除夕清晨,因羊水偏多,孕32周的郁女士先兆早产,胎膜早破,紧急赶到医院急诊。蒋宇林、医院医院,为郁女士行急诊剖宫产术。儿科马明圣副教授、王琳主治医师、马菁苒主治医师在手术室里做好一切新生儿抢救准备。
手术顺利,孩子出生时体重克,宫内手术留置的胸腔引流管位置满意,新生儿评分好,但情况随时可能变化。这时,儿科接过“接力棒”,把瑜儿从手术室接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
瑜儿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病情危重。治疗过程陷入两难:如果孩子吃奶就会使胸腔积液增加;长时间静脉输液则不利于早产儿的发育、稳定内环境的维持,易引发感染、胆汁淤积。
儿科李正红副主任、丁国芳教授、万伟琳教授、唐晓艳主治医师、苟丽娟主治医师、冯淑菊护士长等指导新生儿医护团队从呼吸、营养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病情逐渐稳定,从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逐渐过渡至无创呼吸机,再到脱机自主呼吸。儿科、胸外科配合建立了胸腔闭式引流,孩子的气胸好转了,引流管拔出了,胸腔积液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护理团队在患儿血管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给予精心喂养。从禁食全静脉营养,到不同比例中链脂肪酸配方肠内营养喂养,再逐渐过渡到普通配方奶喂养,孩子的体重逐渐增长到克。主管医生马菁苒、周煜每天一个电话,向孩子家人详细交代治疗进展。住院满6周时,瑜儿达到出院标准。
“瑜儿的病情预后乐观,但出院后仍需继续在门诊随诊,注意调整饮食,监测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