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三位专家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病例报告。
氯氮平的使用指南最近有所改变,如果精神疾病的风险远远超过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复发的风险,氯氮平就可以继续使用。本案例为19岁白人男性分裂情感障碍患者,病史5.4年,连续三次氯氮平试验后,出现了粒细胞缺乏症。通过同时使用氯氮平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患者随后的精神症状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到了长期稳定。
患者首次使用氯氮平是为了治疗致残精神病性症状,在此之前进行了多种抗精神病药试验。9个月后,发生了粒细胞缺乏症(最低ANC:70个细胞/毫升;正常范围:-个细胞/毫升),按照处方指南停止使用氯氮平。根据之前的报道,一段有时间限制的G-CSF治疗恢复了ANC标准,患者在锂盐、利培酮、阿塞那平、齐拉西酮、奥氮平联合使用的情况下达到了短暂的稳定状态,但重要功能并未恢复。接下来的2.5年,患者多次住院治疗难治性妄想、幻觉、攻击,ECT也不起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使用G-CSF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服用氯氮平。于是,给予患者氯氮平并结合G-CSF(每周2次,μg,5.6μg/kg/周)治疗。16天后,停用G-CSF,ANC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G-CSF停用30天后,严重粒细胞缺乏症复发(最低点低于检测限)。停用氯氮平,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发烧,患者住进了内科,使用G-CSF和抗生素后症状得到了稳定,未出现感染。
考虑到精神病症状严重程度,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了进行第三次氯氮平试验的利弊。决定重新开始使用氯氮平,并每周注射2次μg的G-CSF。精神病症状很快得到改善,但在第68天粒细胞缺乏症复发(最低ANC:个细胞/毫升)。氯氮平被停用,为使ANC提高至正常范围的上限水平,开始每日皮下注射μg的G-CSF。造成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非药物相关原因被排除,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的骨髓疾病。
再次试验失败,患者的治疗风险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