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middot手册上海市公共卫

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98.html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知识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指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是导致年12月至今从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病原体,与“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同为β属冠状病毒,WHO将其临时命名为-nCoV,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例行新闻通报会上宣布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的正式名称为:COVID-19。“COVID”是冠状病毒缩写,其中“Co”代表冠状病毒(Coronavirus),“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19代表确认病毒的年份。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引发该疾病的病毒命名为SARS-CoV-2。

2、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炎疫情情况如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数据,截至年2月11日24时全国内地现有确诊病例例,其中重症例,累计治愈出院例,累计死亡例,现有疑似病例例。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77例:香港特别行政区49例(死亡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治愈出院1例),台湾地区18例(治愈出院1例)。

截至年2月11日24时,上海累计确诊例,年龄范围7月龄-88岁,其中例有湖北居住或旅行史,27例有湖北以外居住或旅行史。外地来沪人员99例,本市常住人员例。目前例病情平稳,10例病情危重,9例重症,53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已累计排除例疑似病例,尚有例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截至年2月11日24时金山区确诊3例,周边松江14例,奉贤9例,闵行17例等。

来自丁香园-丁香医生(截至-2-:34)

3、新型冠状病毒如何起源?

目前普遍接受石正丽等团队研究结果,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自蝙蝠,发生受体突变后感染人类。推测从蝙蝠传播到人可能经过某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已有研究穿山甲可能是中间宿主(或之一),但尚未确定。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但Lancet、Science等发布论文和评论提示海鲜市场可能并不是该病毒的唯一来源。

4、新型冠状病毒怎么传播?

SARS-CoV-2有较强的传染性,目前主要通过人间传播,人际传播指数(R0)在2~4左右(R01即有隔离的必要)。目前有一些证据表明该病在潜伏期(1-14天,一般3-7天)内有传染性。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专家分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目前SARS-CoV-2的主要人间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尽管没有明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飞沫传播: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是2米以内)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日常面对面说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造成飞沫传播。临床上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也容易产生飞沫。不过飞沫颗粒较大(大于5μm),不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传播:可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一般直径小于5μm,能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目前还没有发现SARS-CoV-2空气传播的证据,香港淘大花园SARS冠状病毒社区感染事件据推测可能存在空气传播(NJEM;(17):-)。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没有通过中间物品直接引起的感染。包括接吻和性交。没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的性传播途径,但亲密接触无疑增加飞沫传播的风险。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SARS-CoV-2传染源的排泄物(如粪便可能存在传播,目前不能确定)或分泌物(如咳嗽喷嚏伴随的排泄物)污染后被手接触到,然后用手触摸鼻子、嘴巴、眼睛等粘膜从而进入体内。

气溶胶传播:气溶胶指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颗粒直径一般在0.01-10μM之间。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严格来说都属于气溶胶传播,区别是颗粒大小、来源和存在时间。飞沫传播一般是指近距离接触人或动物直接呼出的飞沫气溶胶而发生的传播,空气传播的气溶胶颗粒更小且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因此目前广泛提到的气溶胶传播可以认为是这二者外的其他气溶胶传播情况,可以理解为短时间悬浮在较小空间内的气溶胶颗粒造成的传播。常见的如外科手术中感染病人喷溅出的含病毒气溶胶的传播,实验室中对含病毒的样本震荡、吹打等操作时密封不严溢出的气溶胶传播。生活中如感染者粪便含有病毒时抽水马桶产生的瞬时气溶胶,曾有感染者打喷嚏的电梯等小型封闭空间内虽感染者已离开但短时间内进入仍有气溶胶传播风险。

飞沫/空气传播的预防手段包括口罩和其他防护面具,接触传播预防手段包括洗手和戴手套。气溶胶传播预防手段还包括厕所通风和抽水马桶盖盖抽水。

5、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目前尚未有确切的流行病学证据区分易感人群,从通报数据看不同年龄段、不同免疫力水平的人群均易感,能否建立感染与接触病毒的量相关。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及有基础性病情(如肝肾功能异常、慢性病等)的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和死亡。

6、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引起什么症状?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常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鼻塞、流涕和咳痰等少见)、气促。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症状。部分感染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甚至传染他人但自己无明显症状(河南聚集传播案例)。

7、新型冠状病毒致死率如何?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实时病死率为2.2%,低于SARS的11%和MERS的36%(JAMAdoi:10./jama..),但最终致死率还无法判断。

8、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日常卫生措施?

最常见的防护措施是勤洗手、洗脸,勤开窗通风;出门戴口罩(医用外科级别);与他人保持距离(1米以上),避免或减少与他人同处一密闭空间的时间,避免去人流密集区域;如出现疑似症状做好自我隔离,进展时及时就医。

9、如何初步排查自己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应对?

识别新型冠状病毒两大要点:

(1)发热等流感症状:病毒性感冒症状(乏力、肌肉酸痛)、干咳、发烧不退、呼吸不畅(气促)、腹泻等症状,经过抗菌药物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流行病学史:发热前2周内有疫区旅行居住史,或高度怀疑接触过感染病人。

应对措施:若症状轻微不确定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居家隔离观察,尽量佩戴口罩,与其他家人保持距离、物品不混用以防交叉传播;若症状较明显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汇报给部门领导。

10、如何初步判断周围人员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应对?

同上,观察周围人员是否有发热等症状,如可能了解其流行病学史。

应对措施:保持安全距离(1米以上),佩戴口罩、手套,若手套未佩戴则及时换洗衣物,洗手洗脸,洗手前避免手臂接触面部。

11、个人及部门社交平台发布或转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关资讯的准则。

发布或转发疫情相关讯息要尽可能权威、科学、谨慎。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在专业范围内及权威信息了解范围内发布科普信息,同类型及内容相似信息优先转发本院自媒体文章。本单位疫情工作内容勿私自发布,需遵循单位规定,部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jiujiameng.net/jszl/5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