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常见病,《伤寒论》中对心悸的论述虽不多,且杂见于各篇,但极为精辟,治疗方法及大部分方剂均沿用到今天的临床。
本文归纳分析了《伤寒论》有关心悸的辨证论治五法,及有关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意在发扬经典精华,开拓临床思路。
01温复心阳法
本法用于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心悸。
临床上除心悸外,以出汗、手喜按于心窝部、气短、神疲为辨证要点。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汤以温复心阳为主,方中用桂枝入心助阳、甘草补中益气,辛甘合用,心阳自生而心悸自止。
据报道,用桂枝甘草汤为主主加味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36例。
临床表现均为心悸,气短,胸闷,怕冷,少汗,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心动过缓,非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脉迟缓。治愈8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可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有关,而甘草有效成分则可抑制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应重用甘草。
郑X,男,35岁,干部,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素体阳虚,7天前因感冒风寒而服用安乃近及祛风解表发汗之辛散中药后,感冒诸证好转,但近三天来觉憎风、自汗,汗出无粘腻感,心悸不安,难入睡,胃纳差,小便清,手足微冷。
就诊时仍可见从额部渗出微汗,口中有热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査心电图无异常。
中医诊断:心悸(心阳虚)。此乃素体阳虚,发汗太过;汗为心液,损伤心阳而发为心悸,治以温复心阳,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6g,炙甘草10g,生白芍12g,北芪10g,酸枣仁15g,生龙骨20g(先煎),浮小麦30g,红枣30g。
水煎服,连服3剂后,汗止心悸亦止。复诊时照上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点击阅读?刘丰:从科学角度谈辟谷
02温阳利水法
本法是运用温阳气,利水湿的药物来温升肾阳,肾阳足而水湿得化,心悸自止的方法。
临床上除有心悸外,以肾阳衰微,水气为患为其辨证要点。常用方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
真武汤中用熟附子温肾阳,祛寒邪;配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合成温阳利水之功,芍药既可缓和姜、附燥烈之性,又能酸收敛阳,和营止痛。
用治于肾阳衰微、水气为患,症见心下悸、头晕、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腹痛下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据报道,用真武汤加味煎剂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方中用熟附子、白术、丹参、葶苈子各15g,茯苓、大腹皮、泽兰各20g,白芍、炙甘草各10g,干姜9g,每日1剂,10日为1疗程,有效者用2~3个疗程,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提高≥1级)13例,有效9例,无效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