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度“例例精彩”mCRC 治疗病例大赛区域赛落下帷幕,在此感谢每一位参赛医生带来的精彩病例。我们将陆续分享区域赛中的 病例,与各位同道交流诊疗心得。
本期病例提供者:刘萍单位:医院结直肠外科病例详情↓↓↓
病例简介患者基本信息
首次入院时间:-7-11
患者,男,51岁
主诉:间断大便带血、大便次数增多半年余。
查体:全身浅表LN未触及肿大,心肺腹(-);直肠指检:进指3cm可触及肿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溃疡型肿块,触痛明显,指套退出血染。
肿瘤标记物:CEA14.12ug/L,CA.67Ku/L,CA19-98.81Ku/L,AFP3.99ug/L。
既往史:年行“痔疮手术”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过敏史:无食物药物过敏。
家族史:无特殊。
BMI24.9kg/m2;BSA2.06m2;ECOGPS评分:0分;营养风险评分(NRS)1分;日常生活能力(ADL)I级。
入院检查(肠镜)
肠镜(-7-12):距肛缘3cm以下直肠壁见约3cm×2.8cm肿块。
入院检查(病检)病理报告(-7-13):肉眼所见:“直肠”灰白碎组织一堆,总积0.5x0.4x0.3cm。病理诊断:直肠活检腺癌。
入院检查(MRI)
盆腔MRI(-7-13):直肠下段肠壁增厚,DIS约3.5cm,病变段长约3.7cm,累及肠管全周;T病变突破肌层累及直肠系膜,浸润深度约1.3cm(3c);N直肠系膜内见12枚淋巴结, 直径约1.1cm(2b);CRM(+),EMVI(+)。
入院检查(CT)
肝脏、胸部CT(-7-13):1.肝脏未见异常形态表现;2.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条索影。
第1次MDT讨论(.8.1)初始诊断:直肠腺癌cT3cN2bM0IIIC期CRM(+),EMVI(+)
MDT讨论建议:
可切除性评估:
影像科:MR评估为cT3cN2b,CRM(+),EMVI(+);
结直肠外科:直肠肿瘤,病理已确诊,为局部进展期且与前列腺后缘分界欠清,R0切除难度大,暂不考虑手术切除;
肿瘤内科:直肠癌为局部进展期,建议同期放化疗;
放疗科:目前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指征明确,建议行盆腔长程放疗,同期联合口服单药卡培他滨;
总结: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暂不考虑手术切除,NCRT可缩小瘤体,提高R0切除率,降低复发率。
目标:R0切除/治愈。
治疗方案:术前长程放疗+单药化疗。
实际治疗决策:术前治疗NCRT:年8月2日-9月4日行同期放化疗(盆腔IMRT,95%PTV50Gy/2Gy/25f。同期口服Xeloda:1.5gPobidd1-5;Qw)
等待间隙期巩固化疗:年9月20日行“Xelox”方案化疗1周期(L-OHP:mgivgttd1+Xeloda:2.0gPobidd2-15;Q3w)NCRT后 次复查盆腔MRI(-9-21):直肠下段肠壁增厚,DIS约4.0cm,病变段长约2.8cm,累及肠管全周;T病变突破肌层累及直肠系膜,浸润深度约0.6cm(3b);N直肠系膜内见8枚淋巴结, 直径约0.8cm(2b);CRM(+),EMVI(+)。
NCRT后第二次复查
盆腔MRI(-10-26):直肠下段肠壁增厚,DIS约4.2cm,病变段长约2.5cm,累及肠管全周;T病变突破肌层累及直肠系膜,浸润深度约0.5cm(3b);N直肠系膜内见6枚淋巴结, 直径约0.6cm(2b);CRM(+),EMVI(+)。
NCRT后复查
内镜(-10-24):肛缘内约3cm以下直肠肛管粘膜内见约2.8cm×2.2cm深溃疡。
手术
年11月1日:腹腔镜下直肠癌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
术后大体标本情况“直肠及肿瘤带肛门”已剖肠管切除标本一段,长23cm,直肠切缘周径3.5cm,肛门切缘周径5cm,距直肠切缘16.5cm,齿状线1.5cm见一溃疡型肿块,大小1.5x1.5x0.8cm,切面灰白实性质中。肠系膜触及淋巴结数枚。
病理诊断结果
术后基因检测我院基因检测示:KRAS、NRAS、BRAF、PIK3CA均为野生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MSS术后诊断:直肠中低分化管状腺癌放化疗后术后ypT3N1bM0,IIIB期。术后首次复查
胸部CT(-11-7):1、双肺下叶见局限渗出性病变,右肺下叶小片实变。2、双侧胸腔少量积液。
腹、盆腔CT(-11-7):1、肝脏未见确切异常。2、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3、左下腹见腹壁造瘘口。4、盆会阴直肠肛门区结构紊乱,骶前筋膜增厚粘连,前列腺及精囊腺后移,考虑术后改变。
术后辅助治疗年12月01日、年12月22日、年1月15日行3个周期XELOX方案化疗:(具体剂量:L-OHPmgd1,xeloda2.5gpobidd2-15;Q3W)术后仅行3次化疗,未返院治疗…术后化疗2周期后复查腹、盆腔MRI(-1-13):1、肝、胰、脾脏、双肾未见确切异常;2、上中下腹及腹膜后、盆腔内两侧髂血管未见肿大淋巴结;3、盆腔内直肠缺如,左下腹壁造瘘口影,盆筋膜局限性增厚,前列腺、精囊腺及膀胱牵拉后移,考虑术后改变。末次化疗半年后复查
胸部CT(-7-16):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陈旧性小条索影。
腹、盆腔CT(-7-16):1、肝脏未见确切异常。2、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3、左下腹见腹壁造瘘口。4、骶前筋膜增厚粘连,前列腺及精囊腺后移,考虑术后改变。
末次化疗1年后复查
胸部CT(-2-18):左肺上叶前段小结节,大小约0.6cm×0.5cm,边缘浅分叶伴细小毛刺;考虑恶性,转移可能,原发待鉴别。
第2次MDT讨论(.2.20)目前诊断
直肠中低分化管状腺癌放化疗后术后伴异时性全身多发转移rpT3N1bM1bIVB期
MDT讨论建议
评估:影像科、结直肠外科、胸部外科、肿瘤内科
1.左侧锁骨上、中上腹膜后、膈脚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位于肾门水平,大小约3.1cmx2.5cm,增强后均匀强化,考虑淋巴结转移(PD);
2.左肺上叶多个小结节影,大者直径约0.6cm,边界清楚,考虑肺转移(PD)。
评估为广泛转移,不可切除。
可切除性:
1.患者为NRCT后直肠癌术后化疗后,左侧锁骨上、中上腹膜后、膈脚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左肺上叶出现多个小结节转移灶,外科技术上无法达到R0切除。
2.根据患者基因检测:KRAS、NRAS、BRAF、PIK3CA均为野生型;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MSS,推荐更换化疗方案联合靶向治疗。
目标:控制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案:FOLFIRI+Cet。
实际治疗策略:化疗+靶向
年2月20日至年8月05日行12个周期FOLFIRI+Cet方案化疗:(具体剂量:伊立替康:mgd1,L-CF0.4d1,5-Fu0.75d1,4.75gWLB46h;同期联合靶向:Cet1.0gd1;q2W)治疗期间复查
第3次MDT讨论(.8.18)目前诊断
直肠中低分化管状腺癌放化疗后术后伴异时性全身多发转移rpT3N1bM1bIVB期
MDT讨论建议:
评估:
影像科、结直肠外科、胸部外科、肿瘤内科
1.中腹腹膜后多发淋巴结显示, 约1.4cm×0.6cm,考虑转移,同前,请随访复查。左锁骨上、双侧髂血管旁多发小淋巴结显示,短径小于1.0cm,较前未见明显变化(SD);
2.左肺上叶前段前胸膜下模糊粟粒影,请随访复(PR)。
3.经过前期治疗,近3月影像资料提示SD, 两次化疗出现腹泻,患者难以耐受,考虑对伊立替康耐受性下降,后期选用氟尿嘧啶+Cet维持治疗。
评估:不可切除:
中腹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外科技术上难以达到R0切除。
目标:控制疾病进展,争取NED,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案:“氟尿嘧啶+左亚叶酸钙+西妥昔单抗”
维持治疗已成为不可切除mCRC的推荐治疗模式之一NCCN指南建议,对标准强度治疗获得疾病控制的患者,继续给予低*药物治疗,巩固一线治疗的临床获益,延长疾病控制时间。
西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临床研究:疗效结果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维持治疗mCRC,mPFS可达9个月以上。
实际治疗策略:化疗+靶向维持治疗:年8月27日至年2月21日行12个周期“氟尿嘧啶+左亚叶酸钙+西妥昔单抗”方案化疗:(具体剂量:L-CF0.35d1,5-Fu0.7d1,4.00gWLB46h;同期联合靶向:Cet1.0gd1;q2W)氟尿嘧啶+Cet治疗期间复查
12周期后回院复查-2-24CT左肺下页背部点状钙化灶
中腹腹膜后多发淋巴结显示:大者居左侧,大小0.9cm×0.6cm
双侧髂血管旁多发淋巴结显示,短径<1cm
盆腔及余上中下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2-25MRI肝脏形态大小正常,上中下腹膜后平扫未见肿大淋巴结影。盆腔内两侧髂血管周围平扫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第4次MDT讨论(.2.25)目前诊断
直肠中低分化管状腺癌放化疗后术后伴异时性全身多发转移rpT3N1bM1bIVB期
MDT讨论建议:
评估:
影像科:对比治疗前后影像资料,肺部病灶消失,影像资料无法判定;腹膜后淋巴结病变,大小持续无变化,短径小于1cm,目前评估为稳定。
放疗科:根据影像学评估,目前为多程化疗后术后ypT3N1bMx,腹膜后淋巴结短径虽小于1cm,但鉴于其为转移病灶治疗后所在区域,为巩固治疗效果,有放疗指征,建议放疗。
结直肠外科、胸部外科、肿瘤内科:经过前期维持化疗,患者病灶控制较好,肺部病灶达到NED,腹膜后淋巴结治疗方案同意放疗科意见,建议放疗同时继续原方案维持治疗。
目标:控制疾病进展,争取腹膜后病灶NED,延长生存时间
治疗方案:放疗+原方案维持治疗
实际治疗策略:放疗:于年3月23至4月26号行腹膜后淋巴结姑息放疗照射剂量及分割方式——95%PGTVnd:57.2GY/26F95%PTV:Dt46.8GY/26FCET+氟尿嘧啶化疗:年2月25日至年4月26日行4个周期“氟尿嘧啶+左亚叶酸钙+西妥昔单抗”方案化疗:(具体剂量:L-CF0.35d1,5-Fu0.7d1,4.00gWLB46h;同期联合靶向:Cet1.0gd1;q2W)
放疗+维持后复查
-5-30MRI肝脏形态大小正常,上中下腹膜后平扫未见肿大淋巴结影。盆腔内两侧髂血管周围平扫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5-31CT左肺下页背段点状钙化灶,散在条状索影;双肾未见异常。中腹腹膜后多发淋巴结显示,大者居左侧,大小0.9cm×0.6cm,双侧髂血管旁多发淋巴结显示,短径<1cm盆腔及余上中下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
第5次MDT讨论(.6.3)目前诊断
直肠中低分化管状腺癌放化疗后术后伴异时性全身多发转移ypT3N1bMx
MDT讨论建议
评估:
影像科、结直肠外科、胸部外科、肿瘤内科:目前化疗后术后放疗后,病情稳定,但患者出现口腔溃疡、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自觉不能继续耐受化疗。
患者历时15月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自年10月30至今,CT未见肺部病灶,中腹腹膜后多发淋巴结 为0.9cm×0.6cm,SD,双侧髂血管旁多发淋巴结显示,短径<1cm,SD;盆腔及余上中下腹膜后未见确切肿大淋巴结。目前考虑NED状态,建议停药观察,密切随访,两月后复诊。
目标:持续NED
治疗方案:停药观察
治疗期间肿标(CEA)变化
治疗小结1.首次治疗:初始诊断为直肠腺癌cT4bN2M0IIIC期,首先行NCRT,争取了R0手术机会;年NCCN指南推荐NCRT+TME+AC仍是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II、III期)的标准治疗策略。2.二次治疗:患者术后15个月出现PD(肺+腹膜后多发LN转移),经MDT讨论后给予全身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疗效评估6疗程后PR,维持治疗加放疗,直至目前为SD。3.目前评估:目前MDT讨论病患达到NED评价标准。
后继治疗:继续观察或其他治疗意见?
经验与反思反思:
1.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作为“抗癌斗士”的我们遇到“宿命论者”能否在“危险度+耐受性+治疗意愿”的研究模式中另辟蹊径?2.局部晚期直肠癌能否考虑术前两药或三药化疗联合放疗等策略,为该类患者打开另一扇窗?经验:
1.MDT讨论需要贯穿于患者整个治疗过程,实现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目标和治疗策略,每次MDT讨论都有可能是转折点!
2.MDT团队中每位成员应发挥其专科特长,精诚合作,局部治疗配合全身治疗,使得患者获益 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