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医院”再点击“ 办公 典型病例:右下肺周围性肺癌、恶性胸腔积液 患者:李××,男,78岁,农民,庄浪县杨河乡人。 初诊:年9月7日 主诉: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5月。 现病史:患者于年03月15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医院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右下肺周围性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大量)。于年9月7日再次来我院住院治疗, 诊断:右下肺周围性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大量)。 刻诊: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短5月,不能平卧(阳气不足,寒湿,伏邪);右侧胸腔积液(痰饮伏邪内停);疲乏无力、纳差(根气、中气、萌芽不足);失眠(阳不入阴);口干不欲饮(阳虚湿停);口苦(甲胆不降);小便色*(中气不足),大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根气不足,阳虚)。 证属:三阴本气不足,痰饮内停,伏邪犯肺。 治则:宜先复元气,固本气,建中气。 拟方:来复汤加减。处方:生山茱萸60g,红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白术60g,炙甘草30g,*芪g,白芍30g 取3剂,加水0ml,文火煎取ml,每次ml,一日两次,饭后服。 二诊:年9月10日 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较前好转,能平卧(阳气不足,寒湿,伏邪);右侧胸腔积液(痰饮伏邪内停);疲乏无力、纳差好转(根气、中气、萌芽有所恢复);失眠好转(阳不入阴好转);口稍干不欲饮(阳虚湿停);口苦(甲胆不降);大便,小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根气不足,阳虚)。 病机:三阴本气增强,标本兼治。 治法:复元阳、固本气、建中气;破三阴寒冰,托透伏邪;方药:三生饮加减。 生半夏60g,生附子30g,胆南星30g,防风30g,生姜45g,大枣4g,*芪g,干姜45g,炙甘草60g,生山茱萸60g,红参30g,黑豆30g,细辛10g,五味子(炙)30g,蜂蜜g 取5剂,加水0ml,文火煎取ml,每次ml,一日两次,饭后服。 三诊:年9月15日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好转,痰少,色白,易咳出,能平卧休息,疲乏无力好转,食欲较前好转。胸腔积液较前减少,以前每3-5天抽胸水一次,经治疗后10天左右穿刺一次,颜色较前变淡。治疗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出院后继续三生饮加减治疗。 到目前为止,患者仍用三生饮加减治疗,效果良好,病情平稳。 临床心得:我虽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但一直对中医的信心并不大,“西医的疗效远大于中医”,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当然我也不例外。工作后在临床上好多病还是用西医的方法来治,看似病人的症状减轻了,但病情反复,病人的体质也越来越差,治标不治本,这让我很茫然。近年来,医院先后通过“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中医师带徒、古中医理论学习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使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专辑》到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再到吕英老师的《气元一论》加之师父的带教,对运用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治疗疾病的疗效很震撼。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是将中医恢复到汉代以前,以六经辨证为主,讲究天人合一,以前在临床中运用中医治病的疗效和学习李可古中医学术之后用古中医治病取得的疗效是无可比拟的。吕英老师说“明理”是学习中医的 关。我觉得只有明理,才能做到“辨证施治,治病求本,以病机统万病”。通过自身学习和师父带教,对于临床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采取诸症分析的方法,判断好病机,针药并用,辨正施治,疗效确切,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值得我高兴的事情。学习运用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使我的思路比以前更加清晰并对中医充满了信心,也庆幸自己当初学中医是正确的选择。 (本栏目中的病案用药量特殊,需在专业训练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勿轻易模仿)。 本报记者 陈斌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