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查

一、

一、概述

1.分类:白细胞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粒细胞根据颗粒特点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便是白细胞的五分类。

2.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划分为5个池(首先我们要知道粒细胞分化经历: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从成熟池开始往下的几个池都失去分裂能力。

③储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储存于骨髓,数量为外周血的5-20倍。

(以上三个池均在骨髓中。)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⑤边缘池:边缘池和循环池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组成B型选择题,记住只有分裂池有分裂能力,以及每个池各自含有的哪个阶段的细胞。

3.单核细胞进入人体组织或体腔后可转变为吞噬细胞

4.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B淋巴细胞占20%-30%,经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占60%-70%,参与细胞免疫。

二、白细胞计数

1.牛鲍计数板计数

(1)0.38ml稀释液(乙酸,破坏红细胞)加20μl血液,稀释倍数为20倍。充池静置后,低倍镜下计数四角四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红细胞计数是高倍镜下观察(说个题外话,红细胞计数时不考虑白细胞影响,而白细胞计数时则需要破坏红细胞,以免红细胞干扰,大家想过为什么吗?这是因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和红细胞数量差着数量级呢,WBC为10^9,而RBC为10^12,笼统来说差着-倍呢,所以红细胞计数时,白细胞数量对于红细胞而言干扰微乎其微。)

大方格间细胞计数结果相差不超过10%,否则分布不均,需要重新充池。

(2)白细胞总数=(N/4)*10*20*10^6=N/20*10^9

N/4,平均一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

*10,红细胞计数时讲过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ul,*10是换算到1ul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20,是稀释倍数;

*10^6,是把1ul,换算到1L,因为最后单位是看1L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3)嗜酸性粒细胞手工计数时,需要计数上下两个计数池中(中央及四角5个大方格)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N/10)*10*20*10^6。

(4)当出现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所破坏,导致计数偏高,需要校正。

有核红细胞校正公式:白细胞数=x*/(+Y),X为未校正前白细胞数,Y为计数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这个校正公式一定会应用,因为考试会这样直接考。举个例子吧:在做白细胞计数时计数个白细胞的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为40个,校正前白细胞总数为16*10^9/L

校正后白细胞数/L=16*10^9*/(+40)=11.4*10^9。

2.白细胞计数参考范围

①成人:(4-10)*10^9/L

②新生儿:(15-20)*10^9/L

③6个月-2岁:(11-12)*10^9/L

④儿童:(5-12)*10^9/L

3.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与白细胞总数关系(考试涉及的话,都是直接考。)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0^9/L)

2~4

(4~7)

4~6

(7~9)

6~10

(10~12)

10~12

(13~18)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1、血液分析仪法分类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方法。

2、白细胞手工分类,需涂片染色后,体尾交界处,油镜下镜检。

3.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

白细胞总数(*10^9/L)

应分类白细胞数量(个)

<3

50-(为减少误差,可多计数几张涂片)

3-15

>15

4.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范围(记住各个细胞的百分比)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5~0.5)

嗜碱性粒细胞

0~1

(0~1)

淋巴细胞

20~40

(0.8~4)

单核细胞

3~8

(0.12~0.8)

5.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这部分要看一遍,尽量有印象)

(1)生理性变化:循环池和边缘池粒细胞重新分布

①年龄变化:淋巴和中性粒细胞在新生儿出生6-9天,和4-5岁有两次交叉。

②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③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严寒、暴热使白细胞数高达15×10^9/L或更高。剧烈运动、剧痛、情绪激动使白细胞显著增高。④妊娠与分娩:妊娠时白细胞可升高

⑤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30%(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病理性变化:主要是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恶性肿瘤(持续增高)等

②中性粒细胞减少:再障、伤寒、副伤寒、脾功能亢进、病毒感染等。

(3)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中,杆和分叶比值为1:13,分叶粒细胞中以3叶核居多。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幼稚细胞

①轻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5%

②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或可见少量晚幼粒。

③重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25%,或可见幼稚粒。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中5叶核以上超过3%,见于炎症恢复期,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提示预后不良。

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的核右移是正常现象,但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是预后不良的征兆。(一定分清,可出B型选择题。)

6.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淋巴细胞减低: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7.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血液病(霍奇金淋巴瘤)、恶性肿瘤(肺癌)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

(拓展1.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拓展2.半夜0-2点是糖皮质激素释放低谷,早上8点是激素分泌的高峰,嗜酸受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影响,所以,嗜酸昼低夜高。)

8.单核细胞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计数超过0.8×10^9/L。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

(2)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9.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①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梅毒。

②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跟着CC学检验

谢谢,你的支持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jiujiameng.net/jyhy/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