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诊用于确定心界大小及其形状。心浊音界包括相对及绝对浊音界两部分,心脏左右缘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相对浊音,而不被肺遮盖的部分叩诊呈绝对浊音。通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但是,在早期右心室肥大时,相对浊音界可能改变不多,而绝对浊音界则增大;心包积液量较多时,绝对与相对浊音界较为接近。因此,注意分辨这两种心浊音界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叩诊方法
心脏叩诊通常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者一般取平卧位,以左手中指作为叩诊板指,板指与肋间平行放置,如果某种原因受检者取坐位时,板指可与肋间垂直,必要时分别进行坐,卧位叩诊,并注意两种体位时心浊音界的不同改变。叩诊时,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以右手中指借右腕关节活动均匀叩击板指,并且由外向内逐渐移动板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通常测定左则的心浊音界用轻叩诊法较为准确,而右侧叩诊宜使用较重的叩诊法,叩诊时也要注意根据患者胖瘦程度等调整力度。另外,必须注意叩诊时板指每次移动距离不宜过大,并在发现声音由清变浊时,需进一步往返叩诊几次,以免测出的心界范围小于实际大小。
叩诊顺序
通常的顺序是先叩左界后叩右界。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逐一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间的垂直距离。
正常心浊音界
正常心脏左界自第2肋间起向外逐渐形成一外凸弧形,直至第5肋间。右界各肋间几乎与胸骨右缘一致,仅第4肋间稍超过胸骨右缘。叩诊后,以胸骨中线至心脏相对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cm),表示心界,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
心脏左界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5肋间为左心室,其中血管与心脏左心交接处向内凹陷,称心腰。右界第2肋间相当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第3肋间以下为右心房
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心浊音界改变受心脏本身病变和(或)心脏以外因素的影响。
1.心脏以外因素,可以造成心脏移位或心浊音界改变。如一侧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可使心界移向健侧.一侧胸膜粘连增厚与肺不张使心界移向患侧。大量腹水或腹腔巨大肿瘤可使横膈抬高、心脏横位,以致心浊音界向左增大等。肺气肿时心浊音界变小。
2.心脏本身病变,包括心房、心室增大和心包积液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