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SP)或称肺炎球菌所引起的肺炎,约占CAP的半数。通常急骤起病,以高热、寒战、咳嗽.血痰及胸痛为特征。X线影像呈肺段或肺叶急性炎性实变。因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本病的起病方式.症状及X线影像改变均不典型。
SP不产生毒素,不引起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
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肝变期,灰肝变期及消散期。
临床表现
冬季与初春多见,常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伴行。患者多为原来健康的青壮年或老年与嬰幼儿,男性较多见。吸烟者、痴呆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抑制者均易受SP感染。
(一)症状
发病前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病毒感染史,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酸痛,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C,高峰在下午或傍晚,或呈稽留热,脉率随之增速。可有患侧胸部疼痛,放射到肩部或腹部,咳嗽或深呼吸时加剧。痰少,可带血或呈铁锈色,胃纳锐减,偶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二)体征
患者呈急性热病容,面颊绯红,鼻翼扇动,皮肤灼热、干燥,口角及鼻周有单纯疱疹;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发绀。有脓毒症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巩膜黄染。早期肺部体征无明显异常,仅有胸廓呼吸运动幅度减小,叩诊稍浊,听诊可有呼吸音减低及胸膜摩擦音。肺实变时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消散期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增快,有时心律不齐。重症患者有肠胀气,上腹部压痛多与炎症累及膈胸膜有关。重症感染时可伴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神经精神症状。
自然病程大致1~2周。发病5~10天,体温可自行骤降或逐渐消退;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后可使体温在1~3天内恢复正常。患者的其他症状与体征亦随之逐渐消失。
并发症
SP肺炎的并发症近年已很少见。严重脓毒症或毒血症患者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血压降低.四肢厥冷、多汗、发绀、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而高热、胸痛.咳嗽等症状并不突出。其他并发症有胸膜炎、脓胸、心包炎.脑膜炎和关节炎等。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并有核左移。年老体弱、酗酒: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增高。痰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及夹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染色阳性、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作出病原学诊断。痰培养24-48小时可以确定病原体。痰标本要及时送检,在抗生素应用之前漱口后采集,取深部咳出的脓性或铁锈色痰。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荧光标记抗体检测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率。尿SP抗原可阳性。约10%~20%患者合并菌血症,故重症肺炎应做血培养。如合并胸腔积液,应积极抽取积液进行细菌培养。
X线影像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散期,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而呈现“假空洞”征,多数病例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老年肺炎病灶消散较慢.容易吸收不完全而成为机化性肺炎。
诊断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结合胸部X线检查,容易做出初步诊断。年老体衰、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灶性肺炎表现者,临床常不典型,需认真加以鉴别。病原菌检测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治疗(一)抗生素治疗(二)支持疗法
(三)并发症的处理
经抗生素治疗后,高热常在24小时内消退,或数日内逐渐下降。若体温降而复升或3天后仍不降者,应考虑SP的肺外感染,如脓胸、心包炎或关节炎等;若持续发热应寻找其他原因。约10%-20%SP肺炎伴发胸腔积液,应酌情取胸液检查及培养以确定其性质。若治疗不当,约5%并发脓胸,应积极引流排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