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融合工作日志
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治疗成本高五大特点。“一人致残,全家拖累”成为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普遍观点。脑血流被阻断后,脑细胞每分钟死亡大约万个,时间就是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尤为重要。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卒中治疗历史上 的进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取栓治疗获得革命性进展,治疗迈进了新时代。近日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在家中被家属发现突发意识不清,家属拨打医院急诊完善检查后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神志仍为昏迷状态。随后家属再次拨打来我院急诊救治,我院急诊对该患者开通脑梗死绿色通道。
病例情况
患者吴某某,男性,53岁,主诉:突发意识不清10小时,辅助化验及检查:头MRA:右侧丘脑,右侧桥脑,左侧小脑急性脑梗死,左侧椎动脉显细,基底动脉闭塞。(图一:患者头MRA)既往史:既往胸膜炎、胸腔积液8年,双眼视神经萎缩6年,视力下降,否认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病史。
专科查体
患者浅昏迷,查体不合作,刺痛睁眼,瞳孔左:右=2.5:2.5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伸舌不合作,左侧鼻唇沟变浅,四肢肌力不配合,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感觉共济运动不合作,余体征未见异常。入院NIHSS评分:34分,入院mRS评分:5分。手术过程
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经我院取栓评估小组分析评估后,考虑患者为基底动脉闭塞导致脑干缺血,患者意识昏迷、神志欠清。如患者不能开通血管,则预后不良:昏迷、死亡或者植物状态可能性较大。经与家属协商沟通后,患者家属同意取栓手术。魏铭主任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局麻下脑血管造影(DSA)+经皮动脉取栓术+经皮颅内动脉支架术。(图二:取出的栓子)(图三:取栓前后对比)术后第二天,患者神志清醒过来,四肢肌力V级,共济欠稳准,NIHSS评分4分。可正常饮食,可从嘱活动。(图四:术后复查头颈CTA)患者从昏迷至清醒,入院时NIHSS评分34分,出院时NIHSS评分2分,可行走,仅遗留感觉及言语不清。
卒中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流口水,哈欠连绵及视物模糊。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24h是进行动脉内介入取栓治疗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介入治疗,开通脑血管,就可以尽量避免严重的脑血管后遗症的发生。
健康
科普
什么是“后循环卒中”?
该患者为基底动脉闭塞导致的脑干缺血,从而导致昏迷,属于后循环卒中。如患者不能开通血管,则持续昏迷、死亡或者植物状态可能性较大。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它们发生的颅内血管。这些动脉共同供应脑干、小脑、内侧和后外侧丘脑、枕叶,有时也供应内侧颞叶和顶叶的部分。后循环缺血性中风导致约20%的缺血性中风,在英国每年影响超过20,人。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处(NEMC-PCR)提供了有关后循环卒中患者(使用脑成像定义)的人口统计数据: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岁;63%是男性,大约四分之一(24%,n=98)之前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后循环梗死中,BA闭塞(BAO)是一种神经系统紧急情况,如果不进行治疗,其病死率会超过80%。
基底动脉闭塞与高死亡率或严重残疾有关,特别是在血管内再灌注未恢复时: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寻求卒中专家的帮助。静脉溶栓与血管内取栓是治疗这类患者 手段。本病例,在静脉溶栓后效果无明显改善情况下,积极的采取血管内治疗是康复的 手段。
脑血管病融合病房
团队介绍
脑血管病融合病医院示范 高级卒中中心、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紧紧围绕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取栓治疗、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等,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 的评估诊疗流程,过硬的手术技术,规范的神经内外科围手术期诊疗护理,服务更多脑血管病患者。学科带头人魏铭,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芝加哥拉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访问学者。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包括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取栓、颅内支架植入、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等。魏主任专家团队出诊时间:
魏铭主任医师周四上午
陆达副主任医师周五下午
潘思虎主治医师周二上午
预约挂号: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