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凌晨,第1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完成解剖。在2月25日刊出的《法医学杂志》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尸解报告公布,并明确称新冠肺炎病变仍聚焦肺部,其他脏器损伤的证据不足。
结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对于心肌及心外膜、肾脏、脾脏、消化道器官、脑部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的通讯作者是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也就是承担遗体解剖的主要人员。
钟南山院士24日曾给参与解剖的法医刘良打来电话,表示前线医生正焦急地等待解剖结果,以便对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估。当时,刘良表示,解剖团队正在抓紧时间讨论,初步结果可能于近日公布。
以下为预出版的报告PDF版截图(点击图片后可缩放大小)——
新冠病毒主要损伤肺
《报告》称,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对照复阅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以左侧为重,双下肺可见纤维条索影。
由此,《报告》认为,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此前由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穿刺取样获得的组织局部病理学改变提示,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SARS和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其他脏器损伤证据不足
此外报告发现,死者胸腔积液量不多,淡黄色清亮液体,未见大量胸水产生,提示胸腔病变并非浆液性炎症为主。右侧肺与胸膜重度粘连,提示此例可能合并感染性胸膜炎。因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存在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心肌及心外膜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此例消化系统损伤情况肉眼观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小肠呈节段性扩张与狭窄相间(类似串珠状),为个例或普遍表现需结合更多尸体检验情况。脾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是否存在病变需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肾呈颗粒性固缩肾外观,考虑与基础疾病有关。
关于神经系统,肉眼观见脑水肿,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合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脑肉眼观未见感染特异性表现,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待组织病理学验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