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港家风家训》系列由章庆生老先生为广大市民讲述,系列选择整理了高港地区的十二个家族姓氏,从这些家族姓氏的渊源、掌故,也能见证高港地方历史文化的变迁,让后来者传承、奋进。
《万氏族谱》录
●家训 勤……惟此一字之箴
◆出处刁铺崇德堂《万氏族谱》万俞至撰“家训”
人生在世,第一宜勤。读书人不勤功名不成,手艺人不勤术业不精,生意人不勤亏折资本,种田人不勤家产凋零……应尊此旨,相维勿替,至於立心待人持家接物宜丰宜俭、宜行宜止,古训昭彰不赘也,惟此一字之箴。
▼诠释:中国人历来勤劳,历来赞美勤字。万氏家族中的万俞至,提出“人生在世,第一宜勤”。实践证明,勤是人生实现理想的阶梯。读书人宜勤,“勤学又勤问,不愁没学问”、“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是通往知识和学问的必由之路。不勤,自然“功名不成”。手艺人宜勤,“一勤生百巧”,能工巧匠,是在勤奋的汗水中,练成巧夺天工之手。不勤,术业不精。生意人宜勤,眼勤、口勤、手勤、腿勤、心勤,抢抓商机,抢占市场。“勤勤快快,有吃有卖”,勤能发家致富。不勤,亏折资本。种田人宜勤,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勤田长好稻,懒地长荒草”“勤勤恳恳,荒山出银”。不勤,田地荒芜,家产凋零。勤字,导引着人生走向成功,华罗庚诗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勤字,是治国安天下的根本,李商隐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以“勤”一字作为家训的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清代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在女儿出嫁时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当嫁妆。女儿春梅打开一看,全家愕然:箱内空空如也!女儿发现,箱底铺的红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字:“勤”。小夫妻二人很快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勤”字成为新家庭的一字家训。
刁铺万氏家族,几乎是同时期得出“勤……惟此一字之箴”。“箴”,字从竹从咸,本义表示“刺入肌体后产生酸涩感的竹针”,(古字与“针”通用)是古代医师针灸所用的器具(竹针后进化为石针、金属针)。箴,引申为规劝、训戒,如箴谏、箴规、箴诲、箴训……近代万氏家族的名中医万少山,四代以勤为箴,悬壶济世。
以勤为箴
悬壶济世
万少山
勤学
勤研
勤诊
据康熙万氏族谱序记载,“崇德堂”万氏先祖“万修公者,汉武时从平河北有功,封槐里侯。历唐宋元明代多伟人,迄今裔荫繁昌,瓜瓞绵延,棋布星列……”迁泰始祖为明初万素学,任千总之职,因出征立功,皇上欲以高官赏赐,“公有志归隐是以坚辞不收……来泰兴之冯家港,见江水环带,土沃民谆,遂家。”“后因江流逼近,再迁于迁善镇镇西而居焉。”这就是刁铺镇(即迁善镇)万庄村的源头。。
自万素学携家人迁居刁铺,六百多年来“其间子孙或耕而寄志山林,或读而泮游庠序,谦和处世,孝友传家,洵为邑中望族。”凭借的是什么?正是一个“勤”字。“栉风沐雨,不畏寒暑之苦;披星戴月,不惜经营之劳”,同心协力,勤奋创业。因此,家训中强调:“人生在世,第一宜勤”。
在“勤”字的引导下,万庄村的万氏家族代代人才辈出,据笔者所知,建国后有的走上党政领导岗位,如万宏生(浙江省厦门日报报社领导、编辑)、万泉(福建省林业厅党委书记)、万永良(泰州电视台台长、泰州市广电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福龙(高港区领导干部、原建设局党组书记)等;有的成为教授、专家、工程师,如万祥生(铁道工程师)、万勇(扬州水利专家)、万金生(建湖农业专家)等;有的成为劳动模范,如万玉高(苏州阀门厂厂长、省劳模)、万金荣(泰兴机床厂、省劳模);还有的成为优秀医生、优秀教师、优秀企业家……其中突出的有“科学种田”实验而成为泰兴地区一代青年楷模的万玉琥;有传承创新,打出高港美食品牌“万庄羊肉”的万兆生、万玉生兄弟俩;更有四代“杏林之家”、扬州名中医万少山。
万少山(-),原名金谷,少山乃医名。其父万钰山,叔父万春山均为乡间名医。万少山弟兄五人,他排行第四,人称“四先生”。他一生谨遵祖训“勤”字,勤学医典,勤研医术,勤俭立业,勤诊疗疾,悬壶济世;乐善好施,名噪乡梓。
万少山6岁进入学塾,以聪颖勤学,多得老师青睐。他熟读《三字经》《弟子规》及四书五经。所学古诗文,过目成诵。15岁时,跟随父亲攻读医学经典。父亲万钰山对他说:“我在刁铺医界有了些名气,周边几十里乡村,都千方百计到万家庄找钰山看病。同行的说,我的医名就像我的姓名,是万座金山玉山。医名不是虚名,我靠的是祖训一个字:勤。只有勤学、勤研、勤诊,才能有真的医术。”万少山记住了父亲的话,记住了祖训“勤”字。少年的万少山,勤学胜过了父亲。他学医书《药性赋》《汤头歌》《温热条辨》《濒湖脉学》《伤寒论》……不仅早晚攻读,外出随父亲侍诊时也将书带在身边,有闲暇就看。熟读原著,背诵条条。他不仅背熟《药性赋》《汤头歌》和《医学三字经》,就连《伤寒论》条原文,也能一字不差背下来。
他从医后,一直坚持勤学医典的习惯,直到皓首之年,仍手不释卷。晚年生病,卧床不起,仍在精神略好时在床上看书。
医术,不仅要“学”,更要“研”。万少山钻研医术,靠的也是一个“勤”字。尤其可贵的是,他作为老一代民间医生,最早做到“四个结合”:自家医术和诸家医术结合研究;内科医术和外科医术结合研究;中医学术和西医学术结合研究;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研究。他秉承家学,博采众家之长。为了深入研究,他在宅地前后空地上开辟“药圃”,亲自种植中草药。他在家中,自制中药丸,自熬膏汤膏药。20世纪30年代初,泰州城里的名医都知道刁铺乡下有个勤奋研修医学的年轻中医万少山。万少山经常步行30余里,到城里与朱筱泉、朱寿川、张穆卿、张久黄、孙瑞荛等中西医名家一起切磋医道,穷源溯本。
对疑难杂症,万少山决不轻易用药,勤于辨证思考。有一年,江都六河史某在新疆石河子一有色金属厂工作,他的女儿,年方16岁,常全身冒汗,体无力翻身,四肢不能伸展,口不能说话,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医院医院治疗多次,不见好转,遂回江都老家,请老家人帮助护理。史某听说万少山医术高明,上门求医。万少山诊断后,仔细与同行名家研究,辨证求因,认为:“汗为体液,卫虚不固,则外溢;愈溢愈虚,营阴不充,经络百骸,滋养不足,必然无力运动。”万先生用药先固卫气,使汗溢停止;再补营阴,使血脉充盈。如斯处理,20天后,病状显著好转,再调理一段时间,少女身体复原,生活能自理,活动自如,欢欣跳跃,返回新疆后未曾复发。在外科上,万少山在祖传医术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临床实践研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凡痈、疽、流痰之类,大多以药物消散为主攻方针,不轻易切口。经他诊治的水鹤膝患者,不留拐跛后遗症;经他诊治的肋疽(胸腔积脓、积液)患者,均能恢复健康。如江都嘶马镇西万庄万永才(男,患病时15岁)双侧胸腔积液,治愈后一切正常;邻村徐桥袁金凡患胸腔积脓,昏闭假死两次,治疗时首次即排脓毫升,病愈后能正常务农,推车挑担自如。江都浦头和口岸合乐,各有一个女孩,均患胸腔积脓,经治疗康复后,身体发育正常;长大结婚后,生育同样正常,此类医案不胜枚举。万少山先生积累了大量的医案,是勤研医术的心血结晶,可惜均毁于“文革”。
勤诊,尤其是出诊,万少山虽名闻遐迩,但从不拿架子,不管路好路差,不管天气好坏,不管诊费多少,只要急需,万先生常奔波在出诊途中。民国二十年间,瘟疫(霍乱)在苏北一带流行,朝发夕死。一人得病,全家被染;一村惹瘟,殃及邻村。霍乱来势之猛,传染之快,危害之烈,令人谈虎色变。邻里亲友,不敢串门。霍乱病菌作祟的特症是大吐大泻,致使病人失水身亡。万少山先生急患者所急,日夜诊治,坐诊出诊,废寝忘食。“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首先为病人补充水分,促患者血液循环,再区别病情,按寒、热、虚、实,施以温、凉、补、泻,分轻、重、缓、急,施以“通关”、“四逆”、“理中”、“化浊”之剂,终于控制病情,取得显著疗效,活人无数,患者家属谢之不尽,多呼“阿弥陀佛”。
旧社会卫生条件相当差,每年秋季痢疾发病率极高,万少山根据中医原理,“痢无止法”、“通因通用”、“通则不痛”,自制中药“治痢丸”。他不厌其烦,不顾疲倦,为一个个村民诊治,按腹痛里急后重的程度分服三粒、两粒。一次见效,半日痊愈,愈者无不甚赞奇效。
本地有个病人叫李友章,刁铺圩岸人,在上海南市木器厂工作,31岁时肝硬化腹水,医院治疗,可效果不大,厂方以为不治之症,让其回家。家人雇人用匾子抬至万庄请万少山治疗。其时患者形体瘦削如柴,腹大若孕,青筋怒张,食少无力,不能走路。万少山诊断说,有药可治,不过治疗期要长,愈后要长期保养,才能恢复工作。万少山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坚持为其诊治,对症下药,9年后,李友章返厂复工,全厂惊奇,称万少山为神医。李友章年逾七旬时,看起来尚不到六十,豪爽活跃,气粗好动。
20世纪50年代初,万少山积极组织万庄联合诊所,医院工作,后又回万庄诊所。万少山经县卫生局批准后,开始带徒授业,万少山一生带徒不多,其授业者后来都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如学生医院负责人;孙效山为江南金坛名医;史慕山是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文献研究所的负责人之一,曾主持编写或组织编撰《中药方剂学》、《中药学》、《古今药方纵横》、《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多种医药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泰兴县组织评定名老中医,报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万少山为泰兴县七大名医之一,其传略被录入年出版的《扬州名医录》一书。万少山家学渊深,后继有人。子继山、女玉英均精医术。长孙永干、长孙女永荷亦继承祖业,跻身杏林。
爱我高港,勤以持家~
感谢章老的辛苦整理,超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