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31日,医院中心(WashingtonHospitalCntr)的医生保罗·休格贝克(PaulSugarbakr)在跟患者沟通病情。
摘要从概率上看,美国的肿瘤病人存活机会比在中国大很多。美国癌症病人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6.9%,居全球之冠,相比之下,中国癌症病人同期的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30.9%。
来源:Vista看天下
43岁的杨莉意识到生命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她是杭州一家科技企业的高管,一年前,她在反复高烧后确诊患有乳腺癌。经历了手术、多轮化疗和放疗后,杨莉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癌细胞反而扩散到了骨头和肺部,而且发展极快。
主治医生建议她接受靶向治疗,这是一种定点清除癌细胞,而周围正常细胞不被波及的疗法。杨莉也想尝试这种方法,问题是,国内没有这种药,离她最近的药房也在香港。杨莉想请朋友代购,但在几个癌症病友群里咨询过后得知,香港一些药房已经出现假药,她向记者回忆道,“我的时间不多了,误吃一个星期假药也许真的命就没了。”考虑再三,杨莉决定到美国看病。
从概率上看,美国的肿瘤病人存活机会比在中国大很多。CONCORD-2是有关全球癌症生存率数据方面最权威的研究组织,年11月,他们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研究者收集了来自67个国家的个癌症登记处数据,对万位成年癌症患者及7.5万位儿童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调查范围包括结肠癌、乳腺癌、直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
医学界通常以“5年生存率”来考察癌症的治疗效果,通常而言,癌细胞的转移和复发大多发生在根治术后三年之内,少部分发生在根治后五年之内。这也意味着,如果癌症根治手术五年后没有复发,再次复发的几率将很低。而CONCORD-2的这次调查显示,美国癌症病人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66.9%,居全球之冠,相比之下,中国癌症病人同期的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30.9%。而具体到杨莉所患的乳腺癌,中国病人的5年生存率为73%,而美国为89%。
杨莉申请了美国医疗签证,开始准备赴美治病事宜,这时候,她的情况变得更严重了,腰开始疼痛,而且还会呕吐,去检查,胸腔里也出现了积液。
1钱的差距
简单来说,单是癌症一项,美国人享受到的医疗投入就是中国人的近倍。
飞机开始下降,机舱广播提醒杨莉,美国就要到了。这时候,她的行动已经不便,救护车在机场等待,随医院。
就整体的健康和医疗情况而言,美国并不是特别突出。美国人的肥胖率、糖尿病比例、心血管疾病比例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81岁,仅居并列20位。
但如果一个身在美国的普通人罹患癌症后,却可以预计能够比在日本或欧洲发达国家多活1-2年。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有趣的反差?医疗和研究投入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据法新社估计,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5.5%,人均美元,而癌症研究又仅占医疗卫生支出的0.1%,也就是说,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癌症研究投入只有0.42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17.1%,人均美元,癌症研究经费占其中的1%,癌症研究投入人均为94.03美元。简单来说,单是癌症一项,美国人享受到的医疗投入就是中国人的近倍。
这只是国家经费,没有算上私人募资和商业投资:美国现有超过家专注于抗癌的NGO组织——这比该国为心脏病、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症和脑卒中设立的NGO组织总数还要多,而这批NGO组织的年预算总额超过22亿美元。
癌症并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疾病亚型所组成,不同亚型的癌症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式和预后也千差万别,比如杨莉所患的乳腺癌,目前就有10种亚型,研究投入越多,就意味着可以对每种亚型的研究更深入,治疗手段也可以更精准有效,减少以前粗放型放化疗,“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后果。
2新疗法,新药物
▲大量早已在欧美广泛使用的癌症类药物,要么迟迟未能在中国大陆上市,要么售价远高于美国。
在紧张的救护车警笛声中,杨莉被送医院。她的情况已经很危险,在医院里,一度需要进入重症加护病房。
但好在,随后的治疗证明,杨莉当初选择赴美治疗是正确的。4个月过去了,她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医院门诊接受化疗,化疗的副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4月29日,她在休斯敦的寓所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电话里还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她说,自己正在等待最新的检查结果,如果转移病灶(癌细胞转移)得到了有效控制,就可以回国口服化疗药控制病情。
据国际领先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提供商艾美仕咨询(IMSInstitutforHalthcarInformatics)计,年,全球在癌症治疗方面的消费总额达亿美元,较年的亿有显著增长。其中,美国的肿瘤药物支出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占总消费额的42.2%,艾美仕咨询的执行长穆雷·艾特肯(MurrayAitkn)因此表示:“相比其他任何国家,美国人可以使用更具革新性的药物,因此在整体生存率方面获得显著益处。”
尤其是一些较罕见、预后较差的肿瘤,医院的科研实力对病人的生存机会影响极大。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儿童颅外肿瘤,中国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新诊约例,仅次于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疾病,常规治疗5年生存率约10%-20%,医院达40%;而在美国,每年有约名儿童被确诊患有该病,小于1岁的患儿生存率为95%,1-14岁的患儿为68%。其中,免疫疗法将高风险患者移植手术后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从46%提高到了66%。可惜的是,中国目前尚没有引入该疗法。
纽约华裔女孩艾米莉·王(EmilyWang)就是免疫疗法的受益者。年,不到2岁的她被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且风险极高。家人将她送入了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morialSloanKttring),医院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医院评选中,总能名列前两位(另一家是下文将出现的MD安德森中心)。
艾米莉的主治大夫是该院神经母细胞瘤项目的负责人张乃光(Nai-KongV.Chung)医生。张大夫和团队为艾米莉制订了一系列组合疗法:诱导、手术、放射治疗、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和诱导分化治疗。
艾米莉的干细胞移植手术是成功的,不幸的是,年3月,医生们在她的大脑中发现了肿瘤,这意味着艾米莉的病情复发了。
在研究了艾米丽的病情后,张乃光团队和她的家人决定使用仍处在临床实验阶段的8H9疗法。纪念斯隆-凯特琳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神经母细胞瘤脑转移项目的癌症中心,而8H9疗法正是由张乃光团队研发,艾米莉是第一个接受这种治疗方案的女性患者。
医生们将8H9单克隆抗体直接注入艾米丽的脑脊液。这是一种放射标记抗体,在找到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发生作用后,它能继续以此为靶点递送辐射,在不伤害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杀死治疗后残存的瘤细胞。
艾米莉的两次治疗都取得了成功,虽然药物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比如听力受损,身材矮小,但她恢复了健康,迎来了快乐的生活。
对于神经母细胞瘤这种罕见癌症,医院和研究机构也投入极大,新疗法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美国药监局于去年批准上市的CH14.18疗法,此外,医院发现抗癌症靶向药克唑替尼(Crizotinib)也有显著效果。
克唑替尼由辉瑞公司生产,在美国的上市时间为年8月,在中国则是一年半后的年2月。虽然滞后了一点,总好过没有,相比之下还有大量早已在欧美广泛使用的癌症类药物,要么迟迟未能在中国大陆上市,比如目前唯一一种能预防癌症的药物——宫颈癌疫苗;要么售价远高于美国,比如包括格列卫(慢性白血病)、易瑞沙(非小细胞肺癌)和赫赛汀(部分胃癌、乳腺癌)这类靶向药。这导致杨莉这样的病人只能前往香港买药,或者远赴美国看病。
杨莉此前曾在美国留学,没有语言障碍,因此没有求助中介,医院、安排在美国食宿等,全部费用自理,目前花费达15万美元左右,其中包括前期病情危急时住了4天ICU的高额费用。
看似费用高昂,但若在国内接受同样的治疗,费用也不一定会降低多少。进口药物自付比例奇高,一直是中国病人的巨大负担,很多病人为了不把一家人拖进一贫如洗的境地,只能选择放弃治疗。据彭博社统计,中国进口肿瘤药价格是美国价格的80%至%,中国患者个人最高需要支付全价的77%,而在美国,个人仅需要支付22%。
3痛感与尊严
在美国治疗,最大的区别就是治疗的痛苦大大减轻了,杨莉在杭州化疗时太痛苦了,医生只会说,坚持吧……
然而,药物和金钱并不是癌症病人面临的唯一难题。
36岁的乳腺癌患者徐敏华想给主治医生发一条短信,字斟句酌起草好短信内容,又请朋友帮忙润色。
她的医生是广州一位小有名气的乳腺癌主任。她术前七次化疗,腋下一处转移越来越大、另一处越来越小,得不到医生解释;术后已经清扫的腋窝居然再发现转移淋巴结,没有解释。因为总是见不到忙碌的主任,她只好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咨询,但又怕医生认为自己是埋怨他,因而短信发得战战兢兢。但即便如此,徐敏华仍然没有得到回应。她每天生活在焦虑中,怀疑化疗根本无效,可是没有一个人给她一句解释和安慰。最后,她只有选择去香港看私家医生。
在国内,找医生难是癌症病人和家属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一方面,肿瘤内科、外科、病理科、放疗、化疗、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咨询各科是分散的,在癌症少则半年多则数年的治疗期间,有时甚至没有一位主管医师全程管理病人。另一方面,由于医生,医院的医生工作量极大,要在门诊、住院、科研、教学和行政任务间疲于奔命,有一些医生缺乏以病人为本的态度,病人碰到各种问题和困惑,很难得到医生的及时解惑。
这种各科室各自为政的状况,不仅会给病人增添很多额外的烦恼,而且无法从整体上评估病人健康情况,很难制订出全面而有效益的医疗方案。
同样是患了乳腺癌,30岁的美国病人玛丽亚娜·托拉多(MarianaTorrado)的遭遇比徐敏华就好很多。
玛丽亚娜在发现左乳出现肿块后迅速确诊,虽然家在休斯敦,医院,但她不假思索地选择了MD安德森医疗中心(MDAndrson),并且很快就约到了想要的医生,她回忆说,“一位是肿瘤医生,一位是外科医生。”
在与医生见面后,她又得到了一个新的讯息:化疗有可能导致不育。医院肿瘤生殖诊所医生的建议,化疗前先冷冻卵子,以供日后所需。此外,由于她的不少亲人也是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癌症,医院还安排了一位遗传学顾问与她见面,在接受了基因测试后,她得知自己的BRCA1基因存在突变。
以欧美的资料,有BRCA1或BRCA2突变的女性,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发病机率会增高5-7倍,达60-90%,而卵巢癌的机率会升高10-40倍,达15-50%。年,影星安吉丽娜·茱丽也是查出存在这种基因突变,因此在并未患乳腺癌的情况下切除了双乳乳腺。
玛丽亚娜也做出了这个决定,接受双乳切除手术。“同时,因为这种基因突变还会增加我患卵巢癌的危险,我会在完成生育大业后切除卵巢。在那之前,我每半年就要接受一次卵巢癌筛查。”
现在,她说自己体内已经没有癌细胞,她刚刚接受了双乳重塑手术,并开始在MD医院担任义工,帮助其他癌症患者。
杨莉选择的也是MD医院,据该院国际医疗部介绍,医院约有名中国大陆籍患者,而且仍在逐月增长中,医院可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翻译服务。
在电话里,杨莉讲述了在美国治病时跟国内显著不同的感受:“最大的区别就是治疗的痛苦大大减轻了,原先在杭州化疗时太痛苦了,一个大病房12个人一起化疗,一个吐了全都一起吐,一个吃的饭菜味道冲一点,其他人照样一起吐。问医生有什么办法,医生只会说,坚持吧,不行就点滴营养液维持着。”
但是在MD医院,接受化疗的大部分病人是不需要住院的,他们在独立的病房打点滴,里面有电视有网络。杨莉说,“我开始时觉得,不住院怎么行?会出事的吧,可是真没有,医生和主管护士总是说,‘有什么不舒服都不要忍着。’不管是疼痛、恶心还是呕吐,他们总会帮忙调整用药方案。”
除了治病本身,医院提供了很多额外服务帮助肿瘤患者和亲友。杨莉说,比如为脱发病人提供假发用品店信息,为住院病人安排艺术创作项目,还有一个为青少年病人提供的游戏中心。
事实上,医院对治疗部分肿瘤已经拥有相当的经验,少数生物医药公司也研发出了领先的药物,预计在两三年内就可以通过试验获准上市。但中美癌症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医院的治疗不够人性化等问题,仍然是中国患者不得不面临的困扰。(杨莉、徐敏华为化名)。■
美国癌症协会:预防癌症的五大建议
来源:肿瘤时间
我们经常在各大网站和书刊上看到这样的标题「XX食物可以预防癌症」、「YY饮食方式可以让你远离癌症」、「ZZ这么做可以活到多岁」。
作为医疗工作者,不禁要问:这些传言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美国癌症协会(ACS)、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三大部门联合发文,推荐了五大癌症预防的生活方式。
1、保持正常体重
BMI<25kg/m2女性乳腺癌风险降低
这条建议并不是三大部门凭空列出的,而是基于近期的多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
为了预防乳腺癌,ACS建议女性每周至少做分钟的中强度锻炼、每天最多喝一标准杯的酒精类饮品、保持身体质量指数(BMI)<25kg/m2。
在一项临床试验(位女性)中,高危乳腺癌发病女性在采纳ACS建议后发病风险降低了44%。
妇女健康倡议观察(位女性)研究发现,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食、少喝酒精类饮品)可以显著降低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BMI<25kg/m2女性的发病风险降低了20%、BMI=25-29.9kg/m2女性的发病风险降低了30%。
你需要注意的是,健康饮食并不能降低肥胖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听到这些,你也许不会感到意外,因为高BMI本身是一个癌症风险因素。
体脂过多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和生长因子水平升高会促进癌症的发生。肥胖也会促进雌激素的产生,后者又是多种癌症的刺激因子。此外,脂肪还会分泌促进炎症的细胞因子。
近期一项荟萃分析(涉及50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发现,成年人保持正常体重可以预防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症,尤其是那些不适用激素替代疗法(HRT)的癌症。
例如,成年女性体重每增加5kg,其绝经后乳腺癌发病相对风险就增加11%、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增加39%、绝经后卵巢癌发病风险增加13%。
关键问题是,成人的体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一点防不胜防。所以只能做好健康管理。
2、增强体育锻炼
MET=7.5-15,癌症死亡风险降低
多项观察性研究均发现,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一项针对美国和欧洲人群的研究发现,相比缺乏锻炼的人群,锻炼达到最低运动推荐水平——每周代谢当量(MET)为7.5-15的人群癌症死亡风险降低20%。
在今年的ASCO年会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Abrams教授指出,锻炼可以改善确诊后癌症患者的治疗预后。
近期一项关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幸存者的荟萃分析研究(例患者)也显示,积极锻炼可以降低幸存者的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致死率。
3、多吃蔬菜、少吃肉?
吃瘦肉并没有那么糟糕
近期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发现,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降低人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但与癌症相关死亡率无关。此外,研究还发现瘦肉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糟糕,至少从癌症发病风险角度出发是这样的。
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加工肉制品(如肉罐头、香肠)是否会升高癌症发病风险。
研究发现,每天多吃50g加工肉制品,癌症发病风险会升高11%。然而,瘦肉却与癌症发病风险无关。可见,相比瘦肉,加工肉制品更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4、适量饮酒
每天饮酒1标准杯,再也不能多了
重度酗酒(每天饮酒5标准杯以上)与10种癌症的发病显著相关:口咽癌、食管鳞癌、乳腺癌、喉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胆囊癌、胰腺癌、肺癌。
此外,有研究发现少量饮酒(每天饮酒1标准杯)也有可能增高口咽癌、食管鳞状上皮癌和乳腺癌发病风险。
然而,近期有研究报道适度饮酒可以预防癌症。
此外,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不饮酒与总体死亡率相关,因为不饮酒患者的心血管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鼓吹「戒酒有益健康」。
5、不乱吃维生素类补品
不缺就不要瞎补
近期一项随机性临床试验研究了健康人群食用维生素类补品是否可以降低癌症发病风险。
然而,该研究带来了发人深省的结果:
(1)叶酸会升高癌症发病风险,特别是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
(2)β-胡萝卜素可以升高肺癌和胃癌发病风险;
(3)硒可以升高非黑素瘤皮肤癌发病风险;
(4)维生素E可以升高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肥胖、缺乏锻炼、摄入过量酒精均是癌症发病的风险因素,我们应该重点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