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虫带来的客流高峰
蟋蟀客流
你听说过“蟋蟀客流”高峰吗?每年八月初开始,兖州火车站都会迎来一群特殊旅客,他们携带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不远千里来到兖州漕河镇收购蟋蟀,形成一拨“蟋蟀客流”高峰。8月7日至17日,兖州火车站已累计发送“蟋蟀客”多人次,增加客运收入多万元。蟋蟀交易期间,每日到达兖州站的“蟋蟀客流”大约有人左右,始发及中转的“蟋蟀客流”平均人左右。
小镇上的蟋蟀狂欢
漕河镇
兖州漕河镇,自古盛产蛐蛐,品种广、数量多、个头大、凶悍好斗,极负盛名。明清时期为皇室贡品,并深受国内蟋蟀爱好者的青睐。因此漕河被称为“蟋蟀王国”、“斗蟋圣地”,“江北斗蟋第一镇”。
每年8月,漕河镇蟋蟀市场开张,整个小镇便会上演一场“蟋蟀的狂欢”。来自上海、天津、广州等全国十几个大城市的“虫迷”,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不远千里,来收购蛐蛐儿,方圆十几公里一下子涌入成千上万人。蟋蟀小摊一个挨着一个,装蟋蟀的小罐堆的像小山一样,人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小摊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有的外地小贩就在此处安营扎寨,24小时收购。每年的蟋蟀交易中都会出现“虫王”,身价都在万元以上,一般的也都在百元左右。漕河很多家庭都靠蟋蟀实现了发家致富。
“基本上每年过了7月25号就开始逮蛐蛐儿,过了8月1号就能卖大钱,逮1个月能赚几万块钱!”漕河镇李家村村民说。
“这里的蛐蛐儿不错,民风也特别好。蛐蛐儿从品质上讲,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古书上都有记载,这里出过蟋蟀皇帝!”人群中来自济南的李先生说。
大力发展蟋蟀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斗蟋之乡
蟋蟀俗称“百日虫”,仅仅能够存活一个季节。因此,单纯的蟋蟀交易难以成为可持续的经济来源。为加强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把蟋蟀资源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漕河镇以蟋蟀为媒,成立了蟋蟀协会,大力发展蟋蟀文化产业。如今,漕河“蟋蟀”的商标已印到了瓷瓶、瓷罐上,各类“蟋蟀文化衫、文化帽”风姿万千,蟋蟀粘贴画、光盘,琳琅满目的名虫鉴定、大全等书籍都摆在摊点的醒目位置。精品蟋蟀鉴赏大会、蟋蟀争霸赛等比赛活动让人大饱眼福。每年8、9月,镇里还以促进蟋蟀交易、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举办各类“斗蟋”比赛,并以各地蟋蟀客商为联络线索,邀请各地斗蟋高手来兖州漕河进行斗蟋活动,促进了蟋蟀商贸发展,扩大了漕河“斗蟋之乡”的知名度。
漕河镇李家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李家村蟋蟀文化馆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漕河斗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产“将军虫”的漕河镇李村,自筹资金建设了蟋蟀文化馆和蟋蟀文化园。漕河镇对蟋蟀产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着力打造“蟋蟀小镇”,文化引商、蟋蟀会商、产业留商,走上一条以蟋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李家村位于漕河镇正西部3公里,谷肖线、西浦路交叉通过李家村。李家村生产被称为“将军虫”的蟋蟀,以品种广、数量多、个头大、凶悍好斗而闻名天下,明清时期即为皇室贡品。优美的自然环境、悠久的蟋蟀历史文化,吸引着大批喜欢蟋蟀的游客和学者。年,李村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李家村的蟋蟀文化馆设5个展览厅、3个功能厅,共有藏品展品余件,书画作品余件,再现捕蟋、斗蟋文化。蟋蟀文化园二期工程建筑面积平方米,建设仿古文化长廊,打造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传承蟋蟀文化园区。
(图文由文物旅游局刘玉珲王培雅提供)
(实习编辑魏晴)
责任编辑:张建张春梅
值班主任:张柯
兖州广电新媒体—
QQ.COM广告招商进行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