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上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概述

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是导致慢性肺心病及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

病因

吸烟是最主要的病因;感染是导致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细菌感染最常见);环境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的接触、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气候均与COPD发病有关。

症状

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及呼吸困难(典型症状)、喘息和胸闷。

体征

肺气肿体征:

①视: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②触:语颤减弱;

③叩:过清音、肺下界下移;④听: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并发症

①慢性呼吸衰竭;

②自发性气胸;

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COPD的最终结局。

检查

①肺功能:FEV1出现减少,且FEV1/FVC<70%。

②胸部X线:早期无变化;晚期双侧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心影狭长等肺气肿征象。

③动脉血气分析:确定是否发生呼吸衰竭。

诊断

吸烟史+反复咳嗽、咳痰、气短及呼吸困难+桶状胸、过清音+肺功能FEV1/FVC<70%。

临床分级

GOLD1级(轻度):FEV1/FVC<70%,FEV1%≥80%;

GOLD2级(中度):FEV1/FVC<70%,50%≤FEV1%≤79%;

GOLD3级(重度):FEV1/FVC<70%,30%≤FEV1%≤49%;

GOLD4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30%。

疾病分期评估

①急性加重期:在疾病过程中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痰量增多呈脓性,可伴发热。

②稳定期: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较轻。

治疗

(1)稳定期:①支气管扩张药:是COPD稳定期最主要的治疗药物;②祛痰药;③糖皮质激素:适用于FEV1%<50%,有临床症状患者;④长期家庭氧疗:氧流量1.0~2.0L/min,吸氧持续时间15h/d。

(2)急性加重期:①控制感染(选用敏感抗菌药);②扩张支气管: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③控制性氧疗:达到满意氧合水平(PaO2>60mmHg或SaO2>90%)吸入氧浓度以28%~30%为宜;④应用糖皮质激素。

预防

①戒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同时又是病因治疗的措施。

②已确诊的患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常见)。

发病机制

①肺动脉高压形成:长期缺氧、高碳酸血症是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②心脏病变:右心肥厚、右心扩大及右心衰竭。

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

原发病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或喘息病史,活动后心悸、气促+肺气肿体征+右心室肥大体征。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①呼吸衰竭:胸闷、心悸、发绀、头痛、意识障碍;

②右心衰竭: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

并发症

肺性脑病(首要死亡原因)、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最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

检查

(1)胸部X线:原发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

(2)心电图:①右心室肥大:V1R/S≥1,V5R/S≤1,电轴右偏,RV1+SV5≥1.2mV;②肺型P波。

鉴别诊断

①冠心病:有心绞痛或心梗病史,心脏增大以左心室为主,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②原发性心肌病:无慢性肺部疾患,无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表现,心脏多呈普遍性增大。

诊断

COPD病史+肺动脉瓣区S2亢进+右心室肥大或右心衰竭体征。

治疗

①控制感染(关键措施):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呼吸衰竭。

②控制心力衰竭:利尿(氢氯噻嗪联合螺内酯)、强心、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

③控制心律失常(避免应用β阻滞剂)。

④改善呼吸功能,纠正呼吸衰竭(必要时施行机械通气)。

⑤并发肺性脑病出现兴奋、躁动时,慎用镇静剂。

预防

主要是有效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是COPD。

三、支气管哮喘

概述

气道高反应性+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病因

(1)遗传因素(基本条件):导致患者具有过敏体质及气道高反应。

(2)环境因素(激发因素):呼入性(尘螨、花粉);食入性(鱼、虾);药物(阿司匹林)。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最重要的发病机制);神经-受体失衡学说。

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春秋易发,日轻夜重(下半夜和清晨易发)。(2)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性胸闷或顽固性咳嗽为唯一临床表现。

(3)危重哮喘:呼吸困难、发绀、大汗淋漓、脉细数。

(4)体征: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危重哮喘时,可出现“沉默肺”。

检查

①血检和痰涂片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中特异性IgE升高;

②肺功能:FEV1%最可靠;PEF最方便。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FEV1或PEF下降>20%;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或PEF测定值增加≥15%;

诊断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与变应原有关)+肺部广泛哮鸣音+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阳性或昼夜PEF变异率≥20%。

鉴别诊断

COPD:气流受限基本为不可逆性;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

急性发作期分级

(1)轻度发作:一般体力活动时有气喘,肺部散在哮鸣音。

(2)中度发作:稍活动即有气喘,双肺闻及响亮而弥漫的哮鸣音。

(3)重度发作:安静时即有气喘,强迫端坐位,三凹征阳性,血气分析:PaO2<60mmHg,PaCO2>45mmHg。

(4)危重发作:嗜睡状态、意识模糊,胸腹矛盾运动、“沉默肺”。

治疗

(1)脱离变应原环境:急性发作期立即使患者脱离变应原环境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

①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控制发作、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

②糖皮质激素: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③茶碱类药物:适合夜间发作哮喘的治疗;抗胆碱能药: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及多痰患者;

④色甘酸钠主要用于哮喘的预防。

(3)机械通气指征:呼吸肌疲劳;PaCO2>45mmHg;有明显意识改变。

四、肺炎

概述

肺炎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的急性炎症。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分类

(1)按解剖分类:①大叶性肺炎: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肺炎;②小叶性肺炎: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病毒、肺炎支原体;③间质性肺炎:支原体、病毒、肺孢子菌;

(2)病因分类:①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②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③病毒性肺炎: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④肺真菌病: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肺孢子菌、毛霉;⑤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立克次体、弓形体、寄生虫;⑥理化因素所致肺炎:放射损伤、胃酸吸入;

(3)患病环境分类:①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②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a、无感染高危因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有感染高危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1.肺炎链球菌肺炎

病因

肺炎链球菌(革兰阳性球菌),荚膜为其主要致病物质。

临床表现

冬季及初春季节多发,常有受凉等诱因,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起病急骤,病程7~10天。

症状:寒战高热(稽留热);咳嗽咳痰(铁锈色痰);患侧胸痛,随咳嗽加剧;呼吸困难。

体征:患者有口唇单纯疱疹;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为主要并发症。

检查

①血常规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②胸部X线:肺实变期呈肺叶、肺段分布的密度均匀阴影,并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

诊断

寒战、高热+咳嗽、铁锈色痰+肺实变体征+X线检查。

鉴别诊断

①肺结核:咳嗽、咯血、低热、乏力消瘦。X线可显示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久不消散,且可形成空洞和肺内播散,抗结核治疗有效。②支气管肺癌:刺激性咳嗽和少量咯血,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X线占位性病变。③急性肺脓肿:咳出大量脓臭痰。X线检查可见脓腔及液平面。

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者物理降温,气急发绀者吸氧;咳痰困难者可给予溴己新口服;烦躁谵妄者酌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禁用抑制呼吸中枢的镇静药。

(2)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G。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等;重症患者可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者可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2.肺炎支原体肺炎

临床表现

儿童及青年人居多,起病缓慢。

症状:阵发性干咳、乏力、咽痛、头痛、发热。

检查

胸部X线:多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肺下野多见。可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诊断

乏力、咽痛+阵发性干咳+颈部淋巴结肿大+胸部X线显示多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

治疗

具有自限性,多数病例不经治疗可自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为首选,常用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疗程一般2~3周。

预防

主要预防措施是避免密切接触患者。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病因

吸烟(最重要原因)、空气污染、职业致癌因子。

分类

(1)按解剖学分类:中央型肺癌(以鳞状细胞癌常见);周围型肺癌(以腺癌较为常见)。(2)按组织病理学分类:非小细胞肺癌:(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最高)。

临床表现

(1)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刺激性干咳,肿瘤导致远端支气管狭窄:呈持续性高音调金属音,常间断或持续痰中带血,局限性喘鸣,有胸闷、气急等。

(2)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①胸痛;②吸气性呼吸困难(压迫大气道);③咽下困难(侵及食管);④声音嘶哑(压迫喉返神经);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出现头、颈、前胸部及上肢水肿淤血);⑥Horner综合征(肺上沟瘤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瞳孔缩小等)。

(3)远处转移:锁骨上淋巴结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4)副癌综合征:表现为杵状指(趾)和肥大性骨关节病等。

检查

①胸部X线(常规检查);②痰脱落细胞(早期诊断);③纤维支气管镜(确诊);④肿瘤标志物。

诊断

40岁以上+吸烟史+持续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X线占位性病变。

治疗

①手术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②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最敏感;鳞癌次之、腺癌最差。

③放疗对小细胞肺癌效果较好,其次为鳞癌和腺癌。

六、慢性呼吸衰竭

概述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主要病因):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胸廓和神经肌肉病变:胸部手术、外伤。

(3)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

病理生理

(1)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因缺氧及高碳酸血症出现的精神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称为肺性脑病。为患者死亡首要原因。

(2)循环系统:反射性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血管扩张、心律失常。

(3)呼吸系统:当PaO2低于30mmHg时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大于兴奋作用而发生呼吸抑制。

分类

按动脉血气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

①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

②弥散功能损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肺动-静脉分流等;

③见于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Ⅱ型呼吸衰竭

①PaO2<60mmHg,PaCO2>50mmHg;

②通气功能障碍;

③慢阻肺等;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绀是缺氧的严重表现。

(2)精神神经症状: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恍惚昏迷。

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Ⅰ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Ⅱ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50mmHg;

诊断

慢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mmHg+呼气费力伴呼气延长+心率加快。

治疗

(1)保持呼吸道畅通(首要措施):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2)鼻导管吸氧:吸氧浓度(%)=21+4×吸入氧流量(L/min)。通常吸入氧浓度为25%-29%。

(3)增加通气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的主要治疗措施。应用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

(4)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防治感染。

预防

有效预防呼吸衰竭的关键措施是防治呼吸道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jiujiameng.net/jszl/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