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在临床上遇到过吗?
病历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男,64岁,长期吸烟史,广东人。
主诉:反复咳嗽、气促3年,加重伴发热1月。
现病史:
缘于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晨起时咳嗽明显,多数咳黄白色泡沫样痰,痰量约5-10mL/天,感冒着凉时咳嗽加重,重体力活动稍觉气短,当时未规律诊治。
半年前咳嗽、咳痰增多,气促逐渐加重。
1月前伴反复发热,体温未测量,遂至当地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下叶感染性病变,肺气肿、双肺多发肺大泡,双侧胸膜增厚,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先后于5月19日-5月28日、5月29日-6月16医院住院治疗,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及肺泡灌洗液培养,未见细菌以及真菌生长。
肺功能: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住院期间曾予四联抗痨治疗1周,予莫西沙星静脉滴注13天,口服伏立康唑及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利奈唑胺治疗6天,仍咳嗽及反复发热,复查胸部CT病灶无吸收,遂来我院进一步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慢阻肺病史。
入院专科查体:体温36.5℃、脉搏次/分、呼吸频率24次/分、血压/mmHg、外周血氧饱和度90%(吸空气下),神清,呼吸稍促,桶状胸,右上肺呼吸音减弱,右肺闻及少量吸气相湿啰音。
入院诊断:
1.右肺感染(特殊病原菌?肺炎型肺癌?)
2.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3.双肺多发肺大泡
4.高血压病(2级高危组)
●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
一般常规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BNP、心梗三项正常、HIV阴性。
感染指标:血常规:白细胞9.40×/L、中性粒细胞比率72.4%、淋巴细胞比率17.6%、中性粒细胞数6.8×/L、淋巴细胞数1.7×/L、嗜酸性粒细胞数0.20×/L、红细胞计数3.10×2/L、血红蛋白98g/L;
痰TB-DNA:阴性;
T-SPOT:阴性;
痰结核菌涂片检查:未发现抗酸杆菌;
G试验、GM试验、隐球菌抗原检测:阴性;
肺泡灌洗液结核X-pert:阴性;
降钙素原(PCT):0.14ng/mL。
风湿免疫相关指标:抗核抗体、ENA多肽、ANCA正常。
肿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0.19ng/mL、癌胚抗原3.00ng/mL、糖类抗原89.36U/mL、糖类抗原.31U/mL、非小C肺癌相关抗原2.63ng/mL。
肺部增强CT(图片如下):
图1:入院时的肺部CT(1)
图2:入院时的肺部CT(2)
图3:入院时的肺部CT(3)
右肺多发病变并右上肺毁损、多发空洞形成,病因待定,感染(干酪性肺炎?真菌?)可能大,未完全除外炎症型肺癌;两侧肺门、纵隔淋巴结多发肿大,建议活检;
左上肺尖后段纤维增殖钙化性肺结核,左肺散在慢性炎症;
重度肺气肿;
右侧胸腔少量积液。
支气管镜下所见:左右各支气管管腔通畅,可见少许白色样分泌物;予以右肺上叶后段进行肺活检以及刷检。肺泡灌洗液行真菌、细菌培养以及mNGS。
治疗:入院后予以经验性行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舒普深抗感染治疗,同时予以行氧疗、解痉平喘药物治疗等,患者仍反复发热,体温变化如下。
图4:入院时的体温
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以及活检组织培养:马尔尼菲篮状菌。
图5:肺泡灌洗液以及活检组织培养
肺泡灌洗液mNGS:马尔尼菲篮状菌。
图6:肺泡灌洗液mNGS
●最终诊断: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治疗:两性霉素B治疗(.6.8开始使用)
效果: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如下图),咳嗽、咳痰、气促改善。
图7:治疗后的体温变化
讨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又称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是流行于东南亚及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侵袭性深部真菌病,常见于HIV感染人群,是艾滋病的指征性疾病。临床上也可见发生于非HIV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者。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osismarneffei,PM)是目前唯一一种双相型的青霉菌,即25℃时呈菌丝相,37℃时为酵母相,其培养阳性率低,确诊困难,沙氏琼脂培养基25℃及37℃环境下培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是诊断金标准,如临床高度怀疑此菌,需要提前与微生物室做好沟通。
非HIV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贫血、体重减轻。
肺是最常累及的器官。肺部影像学可表现为弥漫性网结节改变,局限性或弥漫性蜂窝样改变及间质性改变,可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少数可表现为肺部团块、空腔形成、多发性结节和弥漫性粟粒状影等。
本例患者为慢阻肺合并肺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众多,且长期使用吸入激素以及广谱抗生素。故如来自沿海地区或东南亚旅居史,长期发热,在普通抗细菌感染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以及肺部CT成弥漫性网格样改变时候,需要警惕此病。
总结: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死率较高,希望通过本病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1]SamsonRA,YilmazN,HoubrakenJ,etal.PhylogenyandnomenclatureofthegenusTalaromycesandtaxa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