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织炎,是口腔颌面部最严重的感染之一。当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时,则形成急性下行性纵隔脓肿,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2]。医院·医院口腔科收治1例因口底多间隙感染导致纵隔感染及左侧脓胸的患者,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0岁,因"双侧颌下区肿胀5d伴低热乏力"就诊,患者自述1周前曾有左下后牙疼痛史,未治疗,后出现双侧颌下区肿胀,张口受限伴低热乏力,抗炎消肿治疗4d无效后转入医院口腔科。患者既往健康,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入院检查:患者精神差,食欲不佳,体温37.7℃,血压/90mmHg(1mmHg=0.kPa),脉搏90次/min,呼吸22次/min。专科检查:张口受限,张口度约2cm,左侧咀嚼肌、双侧颌下区及口底弥漫性肿胀,压痛明显,无明显波动感。颈下方未见明显肿胀。左颌下区穿刺未穿出脓液。
入院诊断:双侧颌下及口底多间隙感染。
入院当日行抗炎补液支持治疗,次日患者诉胸闷气短,急诊胸部CT示:纵隔气肿,两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A)。入院第4天患者血氧持续偏低,双侧颌下及口底肿胀加剧,波动感明显,急行口底颌下多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引出约50ml黄褐色脓性液体,细菌培养(-)。
图1患者不同时间胸部CT检查A:入院第2天;B:入院第5天;C:出院第60天;D:出院第90天
入院第5天患者再次出现高热、胸闷、呼吸困难症状,血氧持续90%以下,急诊心电图示ST段轻度抬高,急诊胸部CT示:左侧胸腔大量积液伴左肺不张,右侧胸腔少量积液,纵隔内多发积气(图1B)。紧急转入ICU并急行纵隔及左胸上下闭式引流术,术中引出约ml黄褐色恶臭脓液,并伴大量絮状坏死组织。术后给予比阿培南+奥硝唑+万古霉素三联抗炎治疗,辅助保肝护肾治疗,补充白蛋白,同时补液补钾,维持酸碱平衡,并联用免疫增强剂。
入院第13天患者病情好转后,逐步拔除颌下、纵隔及左侧胸腔闭式引流。同时在三联用药25d后行降梯度治疗。之后患者病情虽然逐渐平稳,血象及体温仍未恢复正常。
入院第41天病情再次出现反复,复查胸部CT示:左侧胸腔下后方积液。并于左肩胛骨下方放置一中心静脉导管脓肿引流。16d后拔除引流导管。
入院第60天复查胸部CT示:左侧胸腔包裹积液及胸腔内引流后改变,纵隔慢性感染(图1C)。患者出院。
1个月后复诊患者精神好转,体重明显增长,复查胸部CT示:
左侧胸腔包裹积液纵隔慢性感染较之前有明显改善(图1D)。
2.讨论:
牙源性感染致口底蜂窝织炎较常见,但最终引起纵隔及胸腔脓肿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罕见。
(1)解剖因素:
舌下间隙、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咽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等在双侧颌下及口底部互有交通,如果感染未及时控制,将沿气管前间隙、内脏旁间隙、锥前间隙3个间隙通道,下行至纵隔并侵犯胸腔及心包,引起全身脓毒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3]。
(2)细菌因素:
化脓性口底多间隙感染、腐败坏死性口底蜂窝织炎、纵隔及胸腔感染为需氧菌、厌氧菌和混合性感染。涉及的菌群种类较多,需要广谱高效又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4,5]。
(3)治疗:
①口腔颌面颈部广泛切开,尽早建立通畅引流,定期冲洗脓腔,清除感染及腐败坏死组织;②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大剂量高效抗生素,覆盖致病菌谱;③全身对症治疗,加强营养及支持,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6,7,8]。
文章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51(1):51-52.
作者:魏子程董煜居国平
本文为转载,我们不对其内容和观点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康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