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肺部CT表

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3期

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又名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以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2,3,4,5,6,7,8,9,10,11]。CD依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分为3种类型[2]:透明血管型(HV)、浆细胞型(PC)和混合型;依据淋巴结累及范围分为单中心型(UCD)和多中心型(MCD)[2]。目前国内外对于CD的影像研究多侧重于淋巴结表现[1,2,3,4],对于肺部表现,国内外报道不多;其中对于UCD肺部CT表现,国内外少见详细总结报告。笔者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为UCD的胸部CT图像,并结合文献复习[1,2,3,4,5,6,7,8,9,10,11],详细总结其肺部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肺部表现的影像认识。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年5月至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UCD5例,病理类型均为HV型(图1)。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排除合并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感染,全身其他系统检查亦未发现肿瘤等其他疾病的证据。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20~65岁,中位年龄29岁。3例UCD位于右肺门,2例UCD位于纵隔。3例肺门UCD患者中,2例为健康体检发现,1例咳嗽1个月余;2例纵隔UCD表现为胸闷2个月、咳嗽1周。

2.CT检查方法:

5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CT扫描采用美国GE64层LightspeedVCT,管电压kV,层厚和间距均为0.mm;重建常规层厚5mm,间距5mm;2例加扫高分辨CT(HRCT),层厚1mm,间距5mm,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采用骨重建算法。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胺(含碘mg/m1),剂量为1.5ml/kg,流率为2.5~3.5ml/s。

3.CT强化程度判定[1]:

强化按CT值增加程度分为5级:0~10HU,无强化;11~20HU,轻度强化;21~40HU,中度强化;41~60HU,明显强化;61HU以上,显著强化。

二、结果

5例UCD均为单发,肺门区3例,均位于右肺门(图2);纵隔2例,中纵隔及右后纵隔各1例(图3)。CT表现为右肺门区及纵隔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光整,无分叶,直径3.7~6.5cm;4例为均质等密度,1例右后纵隔肿块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肿块内可见多发囊性变;5例肿块均未见钙化影。3例肺门区肿块远侧肺野无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肺门区支气管及血管有受压移位征象,但支气管壁无增厚等受侵表现。右后纵隔1例UCD合并同侧胸腔积液(图3,图4)。

2例纵隔UCD肺实质出现异常,CT表现为肺内多发小结节影(图4),边缘清晰,大小均在5mm以下,呈小叶中心分布,胸膜下及叶间裂区未见分布。2例UCD肺内均未见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密度影、索条影及血管支气管束增粗等肺间质性改变。

增强扫描后,5例UCD肿块呈均质或主体均质强化(图2,图3),其中1例后纵隔肿块内囊性变无强化(图3);2例肺门UCD呈明显强化,余3例肺门及纵隔UCD呈显著强化。3例肺门UCD,肺门区血管均未见受侵(图2)。

三、讨论

1.UCD的临床特征:

临床上,UCD以HV型为主,而MCD以PC型和混合型为主[2]。UCD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通常小于MCD,男女发病率接近[2]。UCD好发于胸部[2],胸部UCD通常无症状或出现轻微肿瘤压迫性症状,如胸闷、咳嗽等表现[1],预后通常良好,绝大多数病例手术切除后可治愈。极少数UCD会继发副肿瘤天疱疮(PNP)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而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5,6,7],临床非常罕见,截至年世界范围内报道不足20例[5],到年国内外报道不足50例[6],但预后不良,病死率可高达90%[7]。

2.UCD的肺部CT表现:

胸部UCD好发于纵隔及肺门,其他少见部位包括胸壁、肺内及气管支气管树等[8,9]。本组3例肺门UCD,虽然都位于右肺门,但文献报道两肺门发病率接近[1]。肺门UCD的CT表现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光整,无分叶,均匀等密度,坏死少见;虽然本组3例肿块内均无钙化,但通常认为UCD肿块内钙化比较常见,王仁贵等[3]报道发生率高达38.2%,并认为中央分支状钙化是UCD的特征性表现之一[3]。增强后,肺门UCD呈均质明显或显著强化,和其他良性肿瘤一样,肺门UCD对周围结构仅有压迫推移征象,临近的支气管和血管无受侵,远侧肺野也无继发性肺炎及肺不张表现。肺内UCD来源于肺内的淋巴结非常罕见,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仅见少数个案报道[8,9];好发于肺内带,位于肺门上下肺野,左右肺发生率接近;CT表现与肺门UCD接近,但肿块内罕见钙化[8,9]。由于肺内UCD发生率极低,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因此极易误诊为肺癌或其他肺肿瘤[8,9]。

极少数UCD会同时继发PNP和BO,主要发病机制为[6]:Castleman病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B细胞克隆能够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可识别人表皮和细支气管肺组织中的抗原,从而导致PNP和OB的发生。BO的主要CT表现为空气潴留征、支气管扩张和支气管管壁增厚[5];空气潴留表现为肺过度充气、肺野透亮度明显增强,以呼气相明显,但无肺气肿及肺大泡征象;支气管扩张多呈柱状,囊状少见,早期可仅于吸气相显示。少见征象包括小叶核心间质增厚、磨玻璃密度影等,个别患者会合并出现纵隔及颈胸部皮下气肿;虽然这些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BO表现相同难以鉴别,但类似病例尽快行吸气和呼气相HRCT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从而有望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6,7]。

通常认为CD合并肺实质内病变仅见于MCD[2,10,11]。本组2例UCD出现肺实质异常,均见于纵隔UCD,是否为纵隔UCD特有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CT表现为肺内多发小结节影,边缘清晰,直径均在5mm以下,呈散在小叶中心分布,胸膜下及叶间裂区未见分布,肺内也未见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密度影等其他间质性改变。由于没有病理组织学检查,其形成原因尚不明确,是否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10]或滤泡性细支气管炎[11]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少数UCD可出现胸腔积液,以中少量为主,通常为单侧且为游离性,双侧及包裹性罕见。实验室检查和MCD胸腔积液均为渗出性[2],由于缺乏病理学依据,因此具体形成原因尚不明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UCD肺部的CT表现分为4种:肺门肿块、肺内肿块、BO和肺内小结节影。肺门及肺内肿块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BO和肺内小结节影的表现无特异性。熟悉这些表现,有助于全面了解UCD的肺部影像特征。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本研究过程和结果均未受到相关设备、材料和药物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5-12)

(本文编辑:张琳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jiujiameng.net/jyhy/6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