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2日,患癌的噩耗像晴空中划过的一道惊雷,把杨先生的世界劈为两半。
在此之前,他一直如黄牛一样工作,起早贪黑,好像永远不知疲惫。由于妻子去世早,只留下一个女儿,时年三十岁的杨先生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将女儿拉扯长大。二十多年,杨先生用爱和责任,独自撑起家庭,还有独女的未来。
在无数个孤枕难眠的夜晚里,面对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和父亲的责任,他无人倾诉,只能通过吸烟来抚慰紧绷的神经。开始时,几天吸一包,后来烟瘾越来越重,一天能吸三包之多。夜深人静之时,杨先生机械式地重复着点烟的动作,一支接着一支,一包接着一包,有时缓过神来,烟缸中的残灰早已溢到台面之上。
早年丧妻已是不幸,没想到残酷的命运依旧没有放过这位坚强的父亲。在接到检查报告的第一时间,杨先生想到的是独自在外地打拼的女儿。他能放下一切,放下生死,但唯一放下不了的就是女儿。
年9月,杨先生因"咳嗽、呼吸困难"医院内一科。CT检查发现右肺包块,经肺部包块穿刺于年1月确诊为右肺下叶低分化腺癌伴左肺转移,右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诊断为右肺腺癌cT3N2M1IV期。年1月至年4月曾行5周期全身化疗,疗效评价为SD(stabledisease,疾病稳定)。年5月至年6月行"右侧肺部包块、纵隔淋巴结"放疗,疗效达PR(partialresponse,部分缓解)。年9月至年10月服用埃克替尼1月,疗效评价为PD(progressivedisease,疾病进展)。年10月至年11月行PC方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2周期,评价为PD。在经过连续两次病情进展后,医院告知目前已无更加适应的药物和方法来控制病情,纵然是坚强的杨先生也几近陷入绝望,一度认为自己已无法再多陪陪女儿了。
在经过身体状况、病情进展等系列检查之后,医院内一科沈丽达教授在组织科室医生讨论后,建议入组董坚教授牵头的"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ⅡB期临床试验",同之前几次一样,几乎没有多想,杨先生便同意了。此时,在他看来,哪怕这次依旧徒然无获,他也要牢牢抓住,为了女儿,为了家人,更是为了当时暗下的决心!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杨先生的各项状况都符合临床试验的入组标准,从年1月5日开始服用试验用药,并在治疗9个周期后复查病情稳定,且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了提高免疫力,增加休息和睡眠时间,早在初步确诊之时,杨先生果断放下晚间的兼职,但白天一直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只在需要进院化疗时才会请假,自从入组安罗替尼临床试验,除了随访的需要,杨先生的工作时间几乎能够达到一天不落。每天七点刚过,杨先生就已收拾妥当、准备出门。在每天与女儿的例行通话中,他都再三说明自己一切如常,并将医生对病情好转态势的评价转述给女儿,让她专注工作,切勿忧心。
年7月29日,杨先生迎来了生命的转折点,他的疗效评价为PR,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此时距离入组刚刚10个周期。之后,杨先生倍受鼓舞,继续坚持口服试验用药,病情均提示持续PR(partialresponse,部分缓解)。
年7月3日,入组治疗第26个周期后的访视检查结果瞬间冲散了之前一年零六个月的喜悦氛围,杨先生的病情又一次出现进展,身体情况及精神状况急剧下降。一周之后,在家人的陪伴下,杨先生神色安详地吐出了人世间的最后一口气。
虽然命运坎坷,杨先生依然常怀感恩之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不忘表示感谢,并再三嘱咐女儿,一定要替他感谢临床试验团队,让他在抗癌旅途中活得更加精彩;"我有这么好的疗效真幸运,衷心感谢参与该临床研究的所有工作人员,感谢命运让我遇见善良的你们"。
沈丽达教授感想:
每一位患者都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用心对待!虽然我们的诊治不可能让所有肿瘤患者康复,但我们可以尽量让患者满意,患者的满意是给我们最大的心灵慰藉。虽然杨先生最终还是经历了病情进展、恶化及死亡,但对于驱动基因未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总生存达30个月,入组临床试验后无疾病进展生存达18个月的疗效已相当了不起。期待安罗替尼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沈丽达教授简介:
医院内一科主任沈丽达教授30余年致力于恶性肿瘤的化疗与姑息治疗研究,擅长淋巴瘤、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等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在临床诊疗中沈丽达教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患者及同事的好评与信任。她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精湛的医术延续患者生命。
转自肺癌学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