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胸壁、胸膜病变
1.明确胸壁、胸膜病变的性质、组织学来源及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2.介入治疗术后评价疗效。
1.影像学检查或其他检查方法无法确定性质的胸壁、胸膜病变。
2.手术、放疗或化疗前需要明确肿瘤性质、组织学类型者,或转移瘤需要明确原发组织来源者。
1.严重出血倾向者。
2.近期内严重咯血、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或患者不能合作者。
3.超声显示不清的病灶,或病灶虽可以显示但受肋骨遮挡,缺乏合适进针入路者。
1.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穿刺前均应做胸部X线摄片、CT或MRI检查,超声确定病变位置后,从不同角度全面扫查,详细了解病灶的范围、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肺组织的位置关系等,确定穿刺部位和进针路径。
3.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签署介入手术知情同意书,训练患者学会屏气,以便配合手术,过分紧张患者,术前30min可予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
4.仪器与器械准备,一般选取频率2.5~3.5MHz的低频凸阵探头引导,浅表肿瘤(如胸壁肿瘤)可选择频率7~10MHz高频线阵探头引导,18G~21G穿刺针,活检枪,穿刺引导架,探头无菌保护套等。
1.根据病变部位选取适宜的体位,超声多切面扫查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进针深度,确保穿刺路径可避开大血管和正常肺组织。
2.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前超声再次扫查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及进针深度无误,尖刀破皮。
3.嘱患者屏气,将穿刺针迅速刺入胸壁病灶内或增厚的胸膜内,扣动扳机,完成一次活检,一般取2~3针,为了提高病理诊断阳性率,可同时将针芯内残余组织涂片2~3张,将穿刺组织条置于滤纸片上并浸泡于甲醛溶液中送组织学检查,甲醛溶液固定涂片送细胞学检查。
4.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平卧1~2h,避免剧烈咳嗽及运动,注意观察有无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1.注意事项
(1)选取皮肤至穿刺部位距离最短的穿刺路径,全程超声实时监测,当针尖显示不清时,禁止盲目进针或取材,可适当调整进针角度直至清晰显示针尖。
(2)对于体积较小的病变,可采用大角度倾斜进针或与胸壁平行的方向进针,在病灶的斜径取材以增加取材量。
(3)为了避免损伤肋间血管与神经,应在肋骨上缘进针。
(4)注意避开大血管及病灶内坏死液化区域取材,多部位穿刺,以提高穿刺取材成功率。
(5)使用自动活检枪时,须估计好射程,确保射程内没有肋骨、血管和肺组织。
(6)胸膜穿刺时,尽可能选择局部胸膜增厚明显或胸腔有积液的部位穿刺,以免伤及肺组织。
(7)送检的组织条避免挤压,保持完整,制作细胞学涂片时涂片要薄而均匀。
(8)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尽量采用较粗口径的穿刺针以得到足量的标本,以提高确诊率。
2.并发症
(1)气胸:为胸壁及胸膜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由于超声能实时显示进针途径和深度,可最大限度避开含气肺组织,气胸发生率很低,且多为小量气胸。小量气胸不须治疗,可自行吸收恢复,中至大量气胸应行胸腔闭式引流。
(2)出血:由于穿刺过程中未能避开大血管所致。少量出血通过局部加压包扎可自行停止,中、大量出血除上述处理外,应输液、监测生命体征和血常规,并请相关专科会诊。患者应保持平静呼吸,避免剧烈咳嗽,必要时可加用止血药物。
(3)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一般可以避免。
(4)肿瘤种植转移:发生率极低,每次进针前用75%酒精纱布消毒穿刺针有助于预防。
1.基本信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超声检查号、申请科室、检查部位、检查目的、仪器与探头型号、术前诊断等。
2.图像部分采集的图像应包括术前肿物的灰阶及CDFI图像、术中穿刺针及针道图像、术后复查图像。
3.文字描述
(1)施行手术名称:超声引导下胸壁或胸膜穿刺活检术。
(2)一般情况:穿刺体位,穿刺前的准备程序,如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情况。穿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供情况、胸膜厚度和胸腔有无积液等。
(3)穿刺过程:包括引导方法、穿刺针规格、进针次数、取出组织的性状外观、标本的保存和送检、压迫穿刺点方法和时间等。
(4)术后注意事项:穿刺点压迫止血15min,超声复查胸腔排除出血。术后卧床休息4~8h,进普食,保持伤口干燥3d,禁止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1周。告知可能的并发症,嘱咐有异常及时就诊。
(5)结果评估:对手术过程和结果的总体评价,主要包括手术操作是否顺利、术中患者情况、术后有无不适及并发症、病人离开诊室时的一般情况。
4.署名包括医师签名、操作日期和时间、记录者姓名。
第二节肺部肿瘤
1.明确肺部病变性质、组织学类型及来源,指导临床治疗。
2.介入治疗术后评价疗效。
1.超声能显示的周围型肺肿瘤及合并肺不张的中央型肺肿瘤。
2.纤维支气管镜难以到达或取材失败的周围型肺肿瘤。
3.手术、放疗或化疗前需确定肿瘤性质、组织学类型,或转移瘤需要明确原发组织来源者。
1.严重出血倾向者。
2.近期内严重咯血、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或患者不能合作者。
3.有严重心肺疾病者。
4.超声难以显示的病变,或虽可以显示但大部分被骨骼遮挡,缺乏合适进针入路者。
5.伴有大量胸腔积液者。
1.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穿刺前均应做胸部X线摄片、CT或MRI检查,确定穿刺取材病变,超声扫查全面了解病灶位置、范围、形态、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位置关系及血管分布情况等,确定穿刺部位和进针路径。
3.术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签署介入手术知情同意书,训练患者学会屏气以便配合完成穿刺手术,过分紧张的患者,术前30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
4.准备仪器与器械,一般选取低频凸阵探头引导,探头频率2.5~3.5MHz,若为周围型肺肿瘤可选择高频线阵探头,探头频率7~10MHz,16~20G穿刺针,活检枪,穿刺引导架,探头无菌保护套等。
1.根据病变部位选取适宜体位,经超声多切面扫查定位,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及进针深度,避开大血管和周围正常肺组织。
2.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超声再次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及进针深度无误,尖刀破皮。
3.嘱患者屏气,将穿刺针迅速刺入病灶内,扣动扳机,完成一次活检,一般取2~3针。针槽内组织条置于滤纸片上并浸泡于甲醛溶液送组织学检查,可同时将针芯内残余组织涂片2~3张,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细胞学检查。
4.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平卧1~2h,避免剧烈咳嗽及运动,注意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1.注意事项
(1)选取皮肤至穿刺部位距离最短的穿刺路径,全程超声实时监测,当针尖显示不清时,禁止盲目进针或取样,可通过轻微摆动探头调整进针角度直至清晰显示针尖。
(2)术前除了解肺病变大小外,还应注意病变与胸壁的接触区大小,即,无肺组织遮挡的进针窗范围,窄窗者即便病变体积较大,也容易损伤表面肺组织导致气胸发生,术前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应强调气胸并发症问题,同时应做好预案,如,针尖达胸壁深层邻近病变处时停止进针,观察患者不同呼吸时相下病变显示情况,耐心等待最佳进针时机,进针后应果断扣动扳机,做好一次取材的准备,因为一旦发生气胸,将不能继续操作。
(3)注意避开大血管及病灶内坏死液化区域取样,液化坏死区多在病变中央区,尽量选择在病灶边缘处多部位穿刺,以提高穿刺取材成功率。
(4)合并肺不张的中央型肺肿瘤,穿刺时要注意避开实变肺组织内的粗大血管。
(5)若合并大量胸腔积液,可在胸腔积液穿刺抽吸后再行穿刺活检。
(6)制作细胞学涂片时涂片要薄而均匀,送检的组织条需避免挤压、保持完整。
(7)应在肋骨上缘进针,以避免伤及肋间血管与神经。
(8)术前行局部浸润麻醉时,应依据胸壁厚度选择进针深度,谨防进针过深发生肺损伤,一旦发生气胸,穿刺活检手术只能待胸腔内气体吸收后择期进行。
(9)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尽量采用较粗口径的穿刺针以得到足量的标本,有助于提高确诊率。
2.并发症
(1)气胸:为肺肿瘤穿刺活检的主要并发症,由于超声能实时监控进针途径和深度,避开含气肺组织,可最大限度减少气胸发生。
(2)出血:包括咯血和胸腔内出血,与穿刺过程中未能避开大血管有关。
(3)感染:注意无菌操作,一般可避免发生。
(4)肿瘤种植转移:发生率极低,每次进针前用75%酒精纱布消毒穿刺针有助于预防。
1.基本信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超声检查号、申请科室、检查部位、检查目的、仪器和探头型号及术前诊断等。
2.图像部分 采集的图像应包括肺肿物穿刺前灰阶图像及CDFI图像、穿刺针及其针道图像、术后复查图像。
3.文字描述
(1)施行手术名称:超声引导下肺肿物穿刺活检术。
(2)一般情况:穿刺体位,穿刺前的准备程序,如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供情况、周围有无肺不张、胸膜厚度、胸腔有无积液、肿物与心脏大血管的距离和解剖关系。
(3)穿刺过程:包括引导方法、穿刺针规格、进针次数、取出组织性状外观、标本保存和处理方式、压迫穿刺点方法和时间等。
(4)结果评估:对手术过程和结果的总体评价,记录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术后有无不适及并发症,描写患者离开诊室时的一般情况。
(5)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压迫止血15min,超声检查排除胸腔出血,卧床休息4~8h,普通饮食,保持伤口干燥3d,禁止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1周。告知可能并发症,嘱咐如有异常及时随诊。
4.署名 包括医师签名、操作日期和时间、记录者姓名。
第三节纵隔肿瘤
1.明确纵隔病变性质、组织学类型及来源,指导临床治疗。
2.介入治疗术后评价疗效。
1.超声能显示的纵隔肿瘤。
2.手术、放疗或化疗前需确定肿瘤性质、组织学类型,或转移瘤需要明确原发组织学来源者。
1.后纵隔病灶不宜穿刺。
2.患者肥胖、肺气干扰、骨骼的遮盖致超声无法显示的病灶。
3.位置较深、体积较小且靠近大血管或心脏者,穿刺活检有较大风险者。
4.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
5.剧烈咳嗽,无法控制者;意识或精神障碍,无法配合者。
1.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2.穿刺前均应做胸部X线摄片、CT检查或MRI检查,超声多角度全面扫查,了解病灶位置、范围、形态、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确定穿刺部位和进针路径。
3.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作好解释工作,签署介入手术知情同意书,训练患者学会屏气,过分紧张者,术前30min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
4.准备仪器与器械,选取低频凸阵探头引导,探头频率2.5~3.5MHz,16G~21G穿刺针,活检枪,穿刺引导架,探头无菌保护套等。
1.根据病变部位选取适宜的体位,经超声多切面扫查定位,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及进针深度,避开心脏、大血管和肺组织。
2.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超声扫查再次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及进针深度,尖刀切皮,嘱患者屏气,将穿刺针迅速刺入病灶内,扣动扳机,完成一次活检,一般取2~3针。针槽内组织条置于滤纸片上并浸泡于甲醛溶液送组织学检查,将针芯内残余组织涂片2~3张,甲醛溶液固定送细胞学检查。
3.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平卧1~2h,避免剧烈咳嗽及运动,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1.注意事项
(1)术前须明确病灶与大血管、心脏的关系,防止损伤。
(2)操作敏捷,尽量缩短穿刺针在病灶内的停留时间。
(3)纵隔肿瘤组织来源复杂,如淋巴瘤的各种亚型及胸腺瘤,不仅需细胞形态学检查,还应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4)胸骨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背部为常用的纵隔超声探查窗。前纵隔肿块常用经胸骨旁进针路径,注意避开内乳动脉,必要时可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下穿刺。
(5)较大病灶往往伴有坏死,选择在血流相对丰富但又无大血管分支的区域以多点、多角度取材,也可在超声造影引导下进行穿刺,有助于提高病理组织学确诊率。
(6)穿刺标本放置到无菌滤纸时避免挤压,组织挤压后,对于淋巴瘤、胸腺瘤及小细胞未分化癌的诊断与鉴别将更加困难。
(7)由于胸部病变受到肋骨、胸骨及锁骨的影响,需要选择尽可能小的探头,置于骨间隙,使探头表面完全与皮肤接触,避开骨骼干扰,使穿刺针与超声声束的角度尽可能小,与皮肤近垂直方向进入。
(8)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尽量采用较粗口径的穿刺针以得到足量的标本,有助于提高确诊率。
2.并发症
(1)气胸:发生率较高,但由于超声能实时监控进针途径和深度,避开含气肺组织,可最大限度减少气胸发生。
(2)出血:包括咯血和胸腔内出血,多因穿刺过程中未能避开大血管所致。少量出血在局部加压包扎后可自行恢复。大量出血或咯血应嘱患者平静呼吸,避免剧烈咳嗽,必要时可加用止血药物。
(3)感染: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一般可避免发生。
(4)肿瘤种植转移:发生率极低,穿刺前用75%酒精消毒穿刺针有助于预防。
1.基本信息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床号、超声检查号、申请科室、检查部位、申请目的、仪器和探头型号及术前诊断等。
2.图像部分应包括穿刺前肿物灰阶图像及CDFI图像、穿刺针及其针道图像、术后复查图像。
3.文字描述
(1)施行手术名称:超声引导下纵隔肿瘤穿刺活检术。
(2)一般情况:穿刺体位,穿刺前的准备程序,如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纵隔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周围有无肺不张、胸膜厚度、胸腔有无积液、与心脏大血管的距离和解剖关系等。
(3)穿刺过程:包括引导方法、穿刺针规格、进针次数、取出组织性状外观、标本保存和处理方式、压迫穿刺点方法和时间等。
(4)结果评估:手术过程和结果的总体评价,记录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过程是否顺利,术后有无不适及并发症,描写病人离开诊室时的一般情况。
(5)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压迫止血15min,超声复查排除胸腔出血,卧床休息4~8h,普通饮食,保持伤口干燥3d,禁止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1周。告知可能并发症,嘱咐有异常及时随诊。
4.署名 包括医师签名、操作日期和时间、记录者姓名。
超声介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