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x/L。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x%/L,在儿童≥10岁低于1.8x%/L或10岁低于1.5x%/L;严重者低于0.5x%/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病因和发病机制
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过程看,在骨髓中可为干细胞池(多能造血千细胞一粒系定向祖细胞)、分裂池(原始粒细胞-→中幼粒细胞)、贮存池(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多贮存于骨髓,是血液中的8~10倍,可随时释放入血。中性粒细胞至血液后,约一半附于小血管壁,称为边缘池;另一半在血液循环中,称为循环池。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三类: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表6-7-1)。
临床表现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1.0x/L、中度(0.5~1.0)x/L和重度0.5x/L。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可出现高热、黏膜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粒细胞严重缺乏时,感染部位不能形成有效的炎症反应,常无脓液,X线检查可无炎症浸润阴影,脓肿穿刺可无脓液。
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骨髓涂片因粒细胞减少原因不同,骨髓象各异。
(二)特殊检查
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测定:包括白细胞聚集反应、免疫荧光粒细胞抗体测定法,用以判断是否存在抗粒细胞自身抗体。肾上腺素试验:肾上腺素促使边缘池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池,从而鉴别假性粒细胞减少。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即可作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为排除检查方法.上的误差,必要时要反复检查。
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以作为很多疾病的征象出现。注意从以下几方面鉴别。(一)病史
有药物毒物或放射线的接触史或放化疗史者应考虑相关疾病诊断。有感染史,随访血常规检查数周后白细胞恢复正常,骨髓检查无特殊发现者要考虑感染引起的反应性白细胞减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可考虑是其在血液系统的表现。
(二)家族史
检查家族成员中有无相似患者。如有家族史怀疑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应定期检查血象,以明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和周期性。
(三)查体
伴脾大,骨髓粒系增生者有脾功能亢进的可能。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者要注意外周血象和骨髓象有无白血病.转移瘤等细胞浸润。
(四)实验室检查
如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各种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可能。肾上腺素试验阳性者提示有粒细胞分布异常的假性粒细胞减少的可能。如存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应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对可疑的药物或其他致病因素,应立即停止接触。继发性减少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恢复正常。
(二)感染防治
轻度减少者一般不需特殊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注意预防,减少公共场所出人,保持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灶。粒细胞缺乏者极易发生严重感染,应采取无菌隔离措施。
感染者应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在致病菌尚未明确之前,可经验性地应用覆盖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治疗,之后再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若3~5天无效,可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可加用抗病毒药物。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重症感染的治疗。
(三)促进粒细胞生成
可应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B4、B6)、鲨肝醇、利血生等药物,疗效不确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疗效明确,可缩短粒细胞缺乏的病程,促进中性粒细胞增生和释放,并增强其吞噬杀菌及趋化功能。常用剂量为2~10μg/(kg.d),常见的副作用有发热、肌肉骨骼酸痛、皮疹等。
(四)免疫抑制剂
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机制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预后
预后与粒细胞减少的病因、程度、持续时间、进展情况、能否及时去除以及控制感染、恢复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治疗措施有关。轻、中度者,若不进展则预后较好。粒细胞缺乏症者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