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演变过程表现为3种:1.早期→消散期;2.早期→进展期→消散期;3.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CT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图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影像征象。a)磨玻璃密度影(48例);b)实性/亚实性结节(13例);c)斑片实变影(75例);d)铺路石征(34例);e)纤维条索状(46例);f)胸膜下线(12例);g)支气管气象征(14例);h)支气管扩张(9例);i)血管增粗征(15例);j)淋巴结肿大(2例);k)胸膜增厚(17例);l)胸腔积液(6例)
图2女29岁,干咳2d,无发热、乏力入院。COVID-19普通型患者。年1月19日CT显示右下肺胸膜下见小片状高密度模糊影;年1月22日复查,右下肺病灶较前吸收;年1月25日复查,病灶进一步吸收;年1月31日复查右下肺病灶大部分吸收。患者表现为早期→消散期演变过程
图3女49岁,干咳2d,发热、乏力1d入院。COVID-19重型患者。年1月23日CT显示右下肺见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年1月27日复查,右下肺病灶密度较前减低,范围较前扩大;年2月7日复查,右下肺病灶较前吸收,双上肺、左下肺见新增病灶,病灶表现出此起彼伏、游走性特点。患者表现为早期→进展期→消散期演变过程
随着病程进展,临床表现开始后约4-7dCOVID-19患者进展十分迅速。首次CT检查后3-5d复查发生明显改变,在早期基础上病灶数目较前明显增多、范围扩大并融合,密度较前增高,病灶分布由外周向中央逐渐推进,可出现在全肺任何地方的肺组织。CT表现双肺多发大小、程度不等斑片状高密度实变影,病灶内见血管增粗征、空气支气管征及支气管扩张。病理过程是肺泡腔中大量细胞渗出物积聚,间质内血管扩张和渗出,两者导致肺泡渗出进一步加重和间质水肿。另外,笔者注意到15例普通型及重型患者早期表现出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在此期可出现吸收,然而双肺其他部位可出现多发结节状、斑片状实变影,病灶此消彼长,呈现出游走性特点。而3例普通型患者并未进一步发展,经过3-4d复查,病灶出现吸收表现。
COVID-19患者进一步发展进入重症期,一般在发病14d左右达到高峰。双肺CT表现弥漫分布大片状实变影,其内见支气管影。与此同时,COVID-19患者重症期多出现小叶间隔及支气管壁增厚,呈“铺路石”征或网格状改变,其病理改变可能是病变累及淋巴道或间质性肺水肿。少数病例可累及双侧全肺,呈“白肺”表现。本组病例3例患者出现“白肺”,同时6例患者在此期出现单侧或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临床将“白肺”及少量胸腔积液患者纳入危重型进行管理。但在实际观察中也发现5例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并不同步,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而影像表现反而加重进入重症期。
消散期指病灶范围开始缩小,进入吸收过程。普通型患者多经过3-26d(平均14d)发展进入消散期,病灶完全吸收,整个住院周期约13-40d(平均23d);而重型患者经过8-27d(平均15d)天进入消散期,整个住院周期约15-42d(平均26d);危重型患者14-22d(平均18d)进入消散期,整个住院周期约19-45d(平均29d)。本次研究显示普通型、重症型、危重型患者肺部病变进入消散期时间及住院天数均逐渐延长。消散期CT表现为逐渐缩小或密度减低的斑片状实变影、纤维条索影或胸膜下线,而纤维条索影周围出现淡薄云雾状阴影,其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研究中纤维条索影(46例)及胸膜下线(12例)在消散期发生率为63.74%,是COVID-19患者消散期具有特征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病毒侵犯肺泡周围间质时,这部分淋巴引流方向为胸膜下和小叶间隔,向胸膜侧及两侧小叶间隔扩散,因远端受胸膜限制,只能紧贴胸膜,沿小叶间隔边缘的网状结构向两侧蔓延,再加上胸膜下病灶的相互融合,导致病灶长轴与胸膜平行。
作者单位:医院.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