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肺同凡响MDT会议第二十九

新的学术理念需要传递,诊疗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期待健康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多学科讨论可以整合内科、外科及放疗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拟定更加合理的治疗策略。由拓麦平台承办的网络会议肺同凡响-MDT云讲堂如期举行。会医院夏曙教授、医院张艰教授、医院段萍教授3位大咖带领的MDT团队,共同相聚云端,进行MDT讨论。

带队大咖:

夏曙教授

医院

张艰教授

医院

段萍教授

医院

病例一

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案例

讲者:医院黄露露教授

黄露露

基本情况

患者,男,64岁,于.09.12发现“颈部包块2天”。

患者既往于.12行左下肺切除术,术后诊断(左下)肺中-低分化腺癌T2N0M0,.01-.04行培美曲塞+顺铂化疗4周期。EC0G评分:1分。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右侧锁骨上区可触及约2*2cm质硬肿大淋巴结。

PET/CT: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代谢增高;左肺门代谢增高,右肾上腺占位,代谢增高;上述结合病史考虑为肿瘤性转移性病变可能。

头部MRI:左侧枕叶占位性病变,转移可能性大。

PET/CT

头部MRI

.9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腺癌,考虑为肺腺癌转移;基因检测:EGFR(-),ALK(-),PD-L1TPS60%(22c3)。

诊断

左肺中-低分化腺癌术后复发(右侧颈部、左侧肺门、右侧肾上腺、左侧枕叶),EGFR(-)、ALK(-)、PD-L%。

诊疗过程

.10开始免疫单药治疗,.7复查提示患者肺门、肾上腺等病灶缩小,疗效达到了PR。

.10-.7影像学评估

然而,.10-.8期间患者的左侧枕叶病灶逐渐增大,周围水肿明显,遂.8开始予以SRS治疗,具体为DTGTVcGy/5F。患者症状缓解,疗效评价SD。

SRS治疗后,影像学评估

.03.04全麻行腹腔镜下右侧肾上腺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转移性低分化癌,考虑为肺腺癌转移。免疫组化:CgA(-),Syn(-),Ki-67l约90%。肾上腺转移灶基因检测:EGFR(-),ALK(-),TMB31个突变/Mb,PD-L1TPS60%(22C3)。

.10患者复查提示肺部病灶、肾上腺转移病灶控制良好,未见其他骨转移征象。OS超过40个月。

.10复查影像学资料

病例二

信迪利单抗治疗难治性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案例

讲者:医院田清教授

田清

基本情况

患者,女,53岁。因“胸闷、气紧、咳嗽、痰中带血1年余”就诊。

辅助检查

医院经抗感染治疗无效,胸部CT检查提示左下肺门肿块。纤支镜活检病理诊断:小细胞癌。

诊断

左肺下叶小细胞癌局限期

诊疗过程

医院予以EP方案化疗3周期,疗效评价PR。拟行同步放化疗,患者及家属拒绝,自动出院。院外服用中药治疗,定期复查,疾病持续进展。

4月后,就诊于我院,胸部CT:左肺门占位灶与不张肺组织分界不清,左肺不张加重,纵隔、气管左移明显,左肺门及纵隔部分淋巴结增大。腹部CT:肝胃韧带区部分淋巴结增大,左侧肾上腺局部结节影增粗。头颅MRI未见确切转移灶。

.5胸部CT复查

经检查,我科诊断为左肺下叶小细胞肺癌广泛期,继续予以EP方案化疗,但仅2周期后病情进展,最佳疗效评估缩小型SD。遂建议患者及家属予以联合阿特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免疫治疗,但患者因经费原因拒绝。

二线治疗给予IP方案化疗,1周期后疗效评价增大型SD。胸部CT:左肺病灶及阻塞性肺炎较前增大、加重,心包积液及左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继续IP方案化疗1周期,行经导管支气管动脉化疗术,复查疗效评价PD。

.8胸部增强CT:左肺巨大团块,约12*13*11cm,与心包、左肺血管、肺门肿大淋巴结分界不清,包绕左肺动静脉致血管狭窄、左心房受压,下叶支气管闭塞。

.8胸部增强CT

三线治疗,经科室讨论予以免疫联合放疗。于.8.31至.9.4行左肺病灶姑息性放疗,采用IMRT技术,低剂量大分割照射方式,PGTV15Gy/3Gy*5f/1w。.9.5予以信迪利单抗mgivgttq3w免疫治疗,治疗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

.10胸部CT:左肺肿块及阻塞性肺不张较前缩小、减轻,左肺门及纵隔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疗效评价达PR。

.10胸部CT

.11胸部CT:左肺肿块明显缩小、紧贴纵隔,肺组织大部分复张,淋巴结进一步缩小,积液明显减少,疗效评价持续PR。

.11胸部CT

.1患者出现尿急,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1.26头颅MRI:右侧额叶团块占位、右侧尾状核头区小结节灶,考虑肿瘤颅内转移。

.1.26头颅MRI

目前考虑到患者胸部病灶疗效评价持续PR,颅内病灶PD,遂继续予以信迪利单抗治疗,联合依托泊苷化疗,并行右侧额叶病灶姑息性放疗,采用IMRT技术,PGTV60Gy/20Gy*30f/6w。

.2头颅MRI:右侧额叶转移瘤及周围水肿较前减小减轻,原右侧尾状核头区小结节灶未见确切显示。目前仍在我科继续治疗。

.2头颅MRI

病例三

NSCLC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讲者:医院常宁医师

常宁

基本情况

患者,男,78岁。因咳嗽、咳血8月,加重1周于.10.26入院。入院查体:ECOG评分1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肺上叶呼吸音粗,闻及少许湿啰音。

辅助检查

.3.28胸部CT:右肺上叶高密度影,炎性可能。在反复予以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及影像均未改善。.10行电子支气管镜,肺组织标本(右肺上叶后段)形态及免疫组化支持腺癌。

头颅增强MRI,全身骨扫描,浅表淋巴结超声及腹部超声均未见转移。

诊断

肺癌(右肺周围型腺癌,cT4N3M0lllc期,EGFR/K-ras未突变ALK/ROS1未融合),淋巴结继发性恶性肿瘤。

诊疗过程

.11.04至.04.20“培美曲塞+奈达铂”化疗6周期,疗效评估:PR。

.04.28至.07.29培美曲塞单药维持,疗效评价SD。

.09.09至.08.20“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化疗12周期,疗效评估:SD。

培美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后的影像学资料

.10.10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增大,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骨扫描示双顶骨交界区右髋臼骨考虑转移。二次活检提示右肺上叶腺癌,未见基因突变及融合,PD-L1TPS70%(22C3)。

.10.10复查胸部CT

.10.20开始启动信迪利单抗二线治疗。治疗2周期后,复查胸部CT提示肺部病灶缩小,但出现散发的间质性改变,考虑免疫相关性肺炎。遂予以激素治疗,暂停信迪利单抗治疗。

.12胸部CT

.12.24,患者间质性肺炎逐渐好转,遂重启信迪利单抗治疗。.2.20,胸部CT提示肺部空洞型改变,遂予以支气管镜检查,临床诊断为肺曲霉菌病,予以信迪利单抗联合伏立康唑治疗,目前仍在积极治疗中。

.2.20胸部CT

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们总结道,本期内容分别带来了肺癌精准治疗、免疫与放疗的联合及免疫不良反应的处理等相关内容。其中,免疫治疗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需早期识别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而肺癌易合并非特异性感染,抗肿瘤治疗及肿瘤相关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机会性感染,特别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jiujiameng.net/jyzd/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