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二、流感
(一)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二)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浑身酸疼无力;怕冷;多伴有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和干咳。
流感也可能引起腹泻和呕吐。流感还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三)流感的潜伏期有什么特点?
流感的潜伏期为1-4天,平均为2天。成人流感发病前一天和发病后一周左右都可以传染,儿童流感传染性更强,最长发病后10天仍有传染性。
(四)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
流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隐性感染者排病毒的数量较少而时间短,故传染意义不大。
(五)流感是怎样传播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流感病毒存在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和打喷囔等方式喷出飞沫,散布在空气中,被易感人群吸入到呼吸道里,则侵入其上皮细胞中,使其坏死、脱落,引起发病。另外流感还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帕或衣物传播。
(六)流感的并发症有哪些?
流感并发症有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心包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可因流感引起严重并发症而入院,甚至死亡。
(七)预防流感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某些容易因流感而出现并发症的人尤为有效。药物金刚炕胶盐酸盐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易产生耐药性,一般仅用于治疗。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包括: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嚷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囔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己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
(八)得了流感后有药物治疗吗?
没有特效药,主要靠对症治疗。病人早卧床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鼻、咽、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九)流感和感冒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普通感冒( (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流感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一般只发生在禽类动物中的流感病毒偶然感染了人类而引起的疾病,而流感是人类中常见的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由于同属一大类病毒,因此所引发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人流感病毒长期存在人间,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通过人与禽类动物及其排泄物接触而感染。从流行特征上,人流感的流行相对较快,通常从大城市开始流行,在人员密集的地区易造成大流行。从临床表现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上呼吸道症状比流感轻,但下呼吸道较早、较严重,病死率也较高。
(十一)我国流感的高发季节是什么?
我国流感的流行有一定的地域和时间特点,北方流行多发生在冬春季,南方则有冬季和夏季两个流行高峰。
三、流行性腮腺炎
此病为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腮腺肿胀带有疼痛感为其特征,多数患者有发烧和轻度全身不适感。少数病人脑膜、肝、心、胰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此病潜伏期一般平均为18天,多数患者先发现耳下部腮腺肿大,也有的患者先出现发烧、身体不适、食欲不振,过数小时或2天后发现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肿胀部位有疼痛,开口咀嚼时更明显,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肿胀可持续4~5天,以后逐渐减退,整个病程约7~12天。
预防措施:
患者必须隔离,直至肿胀完全消退后一个星期方可解除。腮腺炎患者需卧床休息,吃流质食物,可用硼砂溶液漱口,发烧高者可吃退烧药,呕吐重、不能进食者,可采取输液治疗,采用中药疗法主要以清热解毒为主,也可用中药西制的方法制成腮腺炎注射液,肌肉注射,局部冷热敷均可减轻疼痛,患处敷上如意金黄散效果较好。
四、手足口病
1、何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该病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患手足口病后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手足口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的?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而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4、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五、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全身发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约90%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多。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丘疹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没有患过麻疹的,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
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起病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咽喉痛、眼结膜充血、流泪、怕光、眼睑浮肿、精神不振、烦燥啼哭、食欲减退,有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易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至第2、3天口腔粘膜充血、粗糙。在颊粘膜出现如针尖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有时在齿龈及唇粘膜上也有发现,医学上称为“麻疹粘膜斑”,是诊断麻疹最早而可靠的依据。
麻疹患者一般第4天出现鲜红色或玫瑰色的细小斑丘疹,皮疹先在耳后、颈部、发际出现,逐渐由上而下蔓延到前额、面部、躯干四肢、手掌及足底。皮疹可相互融合成片,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皮疹2~5天出全,在出疹时体温上升可达40℃左右,中毒症状加重,精神委靡、咳嗽加重、两眼红肿、声音嘶哑,有时出现腹泻。肺部呼吸音增粗、颈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随着体温逐渐恢复,皮疹依出疹顺序消退,附有糠秕样细屑并留下浅褐色色素沉着。民间归纳为三齐、四透、五退、七净。
麻疹患者如果治疗、护理不当,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喉炎、肺炎、脑炎、中耳炎、角膜炎、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其中麻疹肺炎若再合并心力衰竭、败血症、腹泻引起脱水和酸中毒等情况,不及时救治,会发生生命危险。
由于计划免疫的开展,目前相当一部分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得不十分典型,易与风疹、幼儿急诊、病毒疹、荨麻疹以及水痘、湿疹、猩红热、药物疹等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麻疹的预防主要有: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②隔离患者。麻疹传染力强,在流行期间,医疗防疫部门应组织医务人员对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做到“病人不出门,医药送上门”,直到出疹后5天。托儿所、幼儿园要设置临时隔离室对患者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应进行隔离观察2~3周;如无症状,才能回班活动。麻疹患者停留过的房间应开门窗通风20~30分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应脱去外衣洗手,或在户外活动20分钟后再接近易感者。
③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医院),少串门,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④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不挑剔食物,多喝开水。
⑤自动免疫: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者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12天左右可产生免疫力,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⑥被动免疫:在麻疹流行期间,对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年幼、体弱易感者,在接触患者5天以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可能免于患病或减轻病情。
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之后的症状与禽类表现出的禽流感症状有所不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研究员郭元吉介绍,人感染禽流感的症状与人流感症状极为相似,在临床识别上有相当的难度。患者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有恶心、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还有一些病人会并发眼结膜炎,患者的体温大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病情发展后,一些患者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有胸腔积液。少数患者病情可能恶化,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肾衰竭、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郭元吉说,由于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已经出现并显现出很高的死亡率,近年国际上已将禽流感视为人类新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并列为国际反生物恐怖内容之一。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
首先是不与活禽接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很久,在禽的粪便中能够存活天,在羽毛中间能存活18天,所以接触病禽的人感染的机会要大得多。专家建议:要养成接触禽类、禽蛋和生冷禽类制品后勤洗手的习惯,用洗手液和清水彻底洗净双手,儿童尤其应该避免与活禽接触。
由于禽流感病毒对烧碱、醛类、氧化剂类、氯制剂类、双季胺盐类等普通消毒剂都敏感,所以平时对工作、生活的环境要经常消毒;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不便清洗的地毯;养鸟者更要加强对鸽舍鸟笼的消毒。另外,高温及紫外线都可以消灭禽流感病毒,60摄氏度下10分钟、摄氏度下1分钟以及长时间日照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所以,应保持室内有充分的通风和日照。
目前还没有可用于人类的禽流感疫苗,加上冬春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所以人们应当加强锻炼,多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最好掩住口鼻。一旦发生原因不明的肺炎,必须进行禽流感排查。
专家还特别强调要改变采购和饮食习惯,要到正规的卖场和商业网点采购经检疫过的包装好的禽肉,在目前这段时间里不要自行宰杀禽类。吃鸡肉、鹅肉、鸭肉等禽肉时一定要煮熟后食用,在厨房中务必将生熟分开。不熟的动物血液制品不要吃。
此外,羽绒服、鸭绒被等是不会传染禽流感的。因为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环节处理,病毒存活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太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最好不买小商贩提供的廉价羽绒制品。
02
鼠疫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一种甲类传染病,我们传染病分成甲乙丙3类,甲类是传染性最强,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影响最大的传染病。鼠疫是由鼠疫叶尔森菌传染的,一般是先在鼠之间传染,再由鼠蚤叮咬人传染。那么人感染了以后,如果是经过皮肤,也就是鼠蚤叮咬皮肤感染的,首先出现的是腺鼠疫,也就是淋巴结的肿大,病人会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疼痛特别明显。那么如果腺鼠疫进一步发展可能会继发出肺鼠疫,肺鼠疫主要表现出发热、咳嗽,大量的咯血,胸痛这些症状,严重的会死于呼吸衰竭。一旦感染了肺鼠疫,可能会通过咳嗽喷出细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所以鼠疫既可以从鼠经过鼠蚤叮咬人传染,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人如果是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最早表现出来的,就是原发的肺鼠疫,那如果是自己先有了腺鼠疫再出现肺部的症状,那可能是继发的肺鼠疫。当然最严重的一种病死率最高的叫败血症型的鼠疫,也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黑死病。那黑死病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最主要的就是病死率高,病人死后全身发黑,故名黑死病。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黑死病的疫情,导致2/3的欧洲人死亡,在历史上都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一种传染病,甚至在战争中有人把黑死病用来做武器,也就是把病人尸体弹到对方战场上,导致对方的战斗减员,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二、人类感染鼠疫的途径。鼠疫可不依赖人而在自然界的老鼠间相互传染,并以此保持鼠疫在自然界的长期存在,人感染鼠疫途径:(1)在野外被染疫病鼠身上的跳蚤叮咬,或由猫狗等从野外带回来的疫蚤叮咬。(2)直接接触或剥食鼠疫病、死鼠或其他染疫动物(狐狸、旱獭和野兔等)(3)肺鼠疫病人通过咳嗽,把鼠疫菌以飞沫形式散布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感染。
三、人类感染鼠疫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分为腺鼠疫肺鼠疫鼠疫败血症及皮肤鼠疫等。人感染鼠疫后,一般3到5天发作,有时一天就会发前病,病人突然恶寒战栗、发烧、体温达39度以上;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呼吸和脉搏加快;很快进入极度虚弱或昏迷状态,面色苍白或潮红,步态蹒跚,孕妇常常流产。腺鼠疫通常持续性高烧外,大腿根、颈部、腋下等处有肿大明显、疼痛剧烈的肿块。肺鼠疫更重,起病急,高烧达41度,随后咯血痰、气喘、呼吸困难、颜面和肢体青紫。
四、鼠疫的预防办法:(1)在属于疫源地区的居民,要严格个人防护,穿长筒靴、袜等和施行预防接种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放牧、及其他野外活动。严禁打猎,严禁剥食鼠、狐狸、旱獭、野兔等动物,禁止小孩玩鼠。(2)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如在外发现病死鼠或其他动物,发现症状与鼠疫相似或原因不明的高烧昏迷病人,应及时报告,就近的卫生院、医院或卫生防疫站,并就地隔离治疗。三、对已判定为现疫“疫区”的地区,要做好预防接种,积极做好疫区处理(消毒、灭鼠、灭蚤)和家屋及周围环境的灭鼠灭蚤,并搞好环境卫生。
03
新冠肺炎
一、认识冠状病毒(-nCov)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冠状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冠状而得名。
二、冠状病毒的抵抗力如何?
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以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三、传染源
携带冠状病毒的病原体,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新型冠状病毒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很有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四、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主要途径)、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
五、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
六、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
(1)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酐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
(2)胸部影像
早期呈现多发的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以出现肺实变,甚至“白肺”,胸腔积液少见。
七、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纸等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基因检测即可作出病原学诊断。也可通过RT-PCR检测-nCov核酸阳性,可确诊。
目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避免盲目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尤其是联合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八、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
提高免疫力,尽量少去人多且封闭的场所。加强锻炼、规律休息,提高免疫力是避免被感染的最重要手段。正确洗手和戴口罩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九、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你是一个密切接触者,应该怎么办?
按照要求居家医学观察,不用恐慌,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随访,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再其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等
十、钟南山院士:公共卫生事件,包括过去的鼠疫、流感、埃博拉也是这样,都是不注意互相传染的问题。现在各地启动一级响应,目的就是减少互相感染的机会。尽量减少传染的机会,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做好保护措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特别是早发现、早隔离,这两条做到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防止大爆发或者重新大爆发。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健康素养知识
健康素养66条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年1月6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年版)》,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三方面来做教育和促进,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的。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强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表现为: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等;
社会适应良好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合理饮食、体育锻炼。疾病以预防为主,越早越好,拒绝不良习惯,定期检查身体。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很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应自觉养成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提醒: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正规机构,一定要到国家批准采血的血站献血。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和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都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关爱和帮助。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要懂得接纳这类群体,不要让他们感受到任何歧视。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进行自我检查,医院体检,一旦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就医,医生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你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次/分。
血压在白天略高,晚上略低,冬季略高于夏季;运动、紧张等原因也会引起血压暂时升高。收缩压达到-mmHG或舒张压达到85-89mmHG时,称为血压正常高值,应向医生咨询。
成年人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1天内波动不超过1℃,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略微增高。
超过次/分为心动过速,低于60/分为心动过缓,心率快慢受年龄、性别、运动和情绪等影响。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第二类疫苗属于公民自费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儿童出生1个月内应办理预防接种证,每次接种疫苗时应携带预防接种证,儿童在入托、入学时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儿童、老人、体弱者等容易感染流感的人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
由于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方能获得有效保护。
1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一般情况下,拥抱、握手、接吻、蚊虫叮咬、共用公共设施或生活用具、共餐、咳嗽等行为不会造成传染。
11、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当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很有可能产生结合感染,人体感染结核菌后只有少数人会发病,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抵抗力和结核菌毒力。
12、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感染性肺结核患者应注意: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应掩住口鼻。
1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人和家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简称“疫水”)就会感染血吸虫病。
预防时注意不要接触有钉螺孳生的水体;不要在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中游泳、捕鱼、洗衣或进行其他活动;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
14、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有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所致。一旦发病,病死率近%!
为控制狂犬病传播,饲养者应做到:为犬、猫等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带宠物外出时,应该使用链子或给其戴上笼嘴。
15、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防蚊:搞好环境卫生、消除文字孳生地,根据情况选用防蚊灭蚊用品。
防蝇: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要保管好食物,防治苍蝇叮爬。
防鼠: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安装防鼠门、网,同时保护好食物。
防蟑螂: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将食物密闭存放,及时清洁餐具、炉灶,按时清理垃圾。
16、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野生动物。
预防动物源性疾病传播,要做到:
1.接触禽畜后要洗手
2.尽量不与病畜、病禽接触
3.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明原因死亡的禽畜、未经卫生检疫合格的禽畜肉
4.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禽畜肉、水产品
5.不食用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6.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妥善处理病死禽畜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