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系列新冠肺炎早期CT

本节内容由孔儿播讲

早期CT征象分析

[病例7-病例30,本期介绍病例16-病例18]

肺0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半个月前自疫区返回。于10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7.8℃,无其他伴随症状。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5×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32.5%。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

影像资料

03

影像所见

右肺中叶及左肺胸膜下见多发散在斑片状磨玻璃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磨玻璃影内见空气支气管征及增粗血管影,右肺下叶见少许条索影,局部胸膜增厚。

04

病例分析

分布:胸膜下分布。

密度:磨玻璃影。

数目及形状:多发,斑片状。

支气管及血管:病变内见空气支气管征和增粗血管影,支气管壁未见明显增厚。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

综合分析:患者自疫区返回,临床上有发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正常,影像上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膜下的磨玻璃影,未见实变,符合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表现。

医院影像科陈任政提供

0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5岁,自疫区返回,发热1天。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67×10^9/L,淋巴细胞计数0.4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27.3%;C-反应蛋白7.4mg/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

影像资料

03

影像所见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胸膜下单发斑片状磨玻璃影,边界模糊,病灶近端血管稍增粗;冠状位显示病灶内血管增粗及穿行。病灶邻近胸膜未见增厚、牵拉;未见胸腔积液。

04

病例分析

分布:胸膜下分布。

密度:磨玻璃影。

数目及形状:单发,斑片状。

支气管及血管:未见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及堵塞,见增粗血管影。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

综合分析:患者低热,白细胞不高,不符合普通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为胸膜下单发磨玻璃病变,非叶段性分布,分布区域与小叶核心有关,边界模糊,符合间质性分布为主,支持病毒性肺炎。未见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未见空洞征及树芽征,未见实变影及纤维条索影。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符合新冠肺炎早期典型影像学表现。

广东省医院影像科赵双全、周永生提供

0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9岁,自疫区返回,无不适。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71×10^9/L,淋巴细胞计数0.7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9.7%;C-反应蛋白小于5mg。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

影像资料

03

影像所见

双肺下叶胸膜下、右肺中叶见多发小斑片状磨玻璃影,胸膜下病变内呈细网格征;左肺下叶病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冠状位重建显示双肺下叶胸膜下斑片状磨玻璃影,长轴与胸膜平行。

04

病例分析

分布:胸膜下、小叶核心区域分布。

密度:磨玻璃影。

数目及形状:多发、斑片状。

支气管及血管:部分病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未见支气管堵塞,见增粗血管影。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

综合分析:患者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不支持普通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为双肺多发斑片影,磨玻璃病变为主,主要分布在双肺下叶胸膜下及右肺中叶胸膜下区域,非叶段性分布,分布区域与小叶核心有关,部分病变内部见细网格征,符合间质性病变,支持病毒性肺炎;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符合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表现。

广东省医院影像科赵双全、周永生提供

参考文献:《新冠肺炎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孔儿

审核:徐晓

肺部影像联盟

肺部影像联盟感谢您一直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jiujiameng.net/ycjy/9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